研究「監測野鳥種類」防禽流感!特生中心:無直接證據引大規模感染

▲萬丹1鴨場確診禽流感縣府進行撲殺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下同)

▲鴨場確診禽流感進行撲殺畫面。(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國外近來禽流感疫情頻傳,台灣也曾有大規模禽流感疫情,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同意監測禽流感時,擴大監測台灣野鳥的種類,以及加強查緝走私的野鳥與家禽,有助於台灣防範禽流感。農委會特有生研究保育中心表示,目前並無由野鳥引起家禽大規模感染的直接證據。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日前發布最新研究,分析禽流感病毒十多年來演變,發現一個依賴不同鳥類宿主的複雜傳播網絡,表示透過監測更多種鳥類、野鳥攜帶禽流感病毒的狀況,有助於提前防治禽流感傳播。

國立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教授趙黛瑜指出,從1996至1997年在廣東及香港出現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H5N1後,病毒就一直透過野鴨、野天鵝等雁形目野鳥在全世界擴散、傳播,但原本只侷限在H5N1病毒亞型的狀況在2014年後有重大的改變,因1996年的廣東禽流感病毒株(1996GsGd )的演化株分支2.3.4.4,易與其它低病原禽流感病毒進行基因重組,2.3.4.4分支與2.3.4.4的重組病毒在全球發生許多禽傳人致死的案例,包括在中國傳播的H5N6及在俄羅斯傳播的H5N8等。

台灣大學獸醫學系名譽教授王金和說,台灣狀況和國外略有不同,歐美家禽發生高致病性的H5病毒,大多是候鳥長途攜帶病毒再傳給家禽,之後病毒即被撲滅,但禽流感病毒侵入台灣後,就存在家禽養殖場,形成一種地方病,即本土病毒株在各飼養的雞、鴨、鵝場一直不斷的循環。

王金和提醒,這份研究提出候鳥、野鳥及家禽的傳播網絡很重要,台灣家禽發生禽流感可能與共居的野鳥有關,應加強野鳥的監測,防範台灣爆發禽流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提到,台北市野鳥學會長期與防檢局合作,監測野鳥中的禽流感病毒狀況,整體目前並無由野鳥引起家禽大規模感染的直接證據,在6萬餘件樣本中,野鳥檢出率僅有0.76%,且皆為低病原性的病毒,但病毒多樣性高,目前已發現45種亞型。

林大利最後強調,查緝走私的野鳥和家禽是一大重點,也是突破潛在黑數的重要關鍵,防治野鳥帶來的禽流感,除監測病毒傳入狀況、加強管理度冬候鳥熱點的周邊禽場以外,防治禽鳥的走私也是正在執行中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