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屏東文化亮點!潘孟安辦「農業大學、青年學院」挺青年留鄉追夢

▲助農民拚第一桶金 潘孟安:寧靜的農業革命。(採訪撰稿/記者蒲世芸;攝影剪輯/記者謝婷婷)

▲潘孟安在屏東縣的第二任期,最為人驚豔的即是,以獨特地勢、文化歷史為出發的藝術文創景點,成功將屏東縣打造成獨一無二的品牌。在今年《遠見》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中,屏東縣在「觀光休閒」也拿下全國第三名。(圖/記者湯興漢攝,下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記者萬玟伶/屏東專訪

過去,對於外縣市民眾而言,想踏進「國境之南」屏東縣旅行,除了駐足墾丁恆春,就是從東港搭船至小琉球。屏東縣長潘孟安直言,過去的屏東縣對外縣市民來說,無非是「農業縣」和「遙遠」的代名詞,「在第一任期,我們改善縣內交通、醫病交流,奠定讓縣民安居樂業的基礎建設,第二任期就能接著打造屏東的品牌!」

交通觀光環環相扣 屏東導入「城市美學」讓藝術融入生活
喊出屏東需要「無煙囪產業革命」的潘孟安,提及自己就來自於恆春半島的漁村,「過去,恆春半島主要為窮困偏僻的農漁村典型結構,早期因為觀光導入,就此改變整個產業結構鏈,同時也改變人口和就業結構及地方發展。」交通是城市發展之母,但觀光發展更是進一步推動城市發展的龍頭,兩者關係密不可分。

過去往國外跑的貿易經驗,打開潘孟安對於觀光的認識,「除了歷史建築,工業遺址也都能從文化、藝術面向切入,這些多元觀點與呈現既能滿足不同人的旅遊需求,同時也是城市能永續經營的靈魂與價值!」體認到唯有挖掘在地獨有的人文氣息、藝術美學、環境歷史,才能讓城市真正翻轉、創造耳目一新的印象,潘孟安與團隊也一舉將「城市美學」導入基礎建設中,從單車鐵道、橋墩與候車亭等,隨處可見搶眼街頭藝術亮點 ,走逛其中更有「藝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爬梳在地歷史、保留人文遺跡 挖掘屏東多元面向的觀光力
「屏東縣不只有湛藍海岸!」自2019台灣燈會後,屏東縣的觀光聲量在疫情底下亦不減反增!屢屢拿下美國、德國等多項國際大獎的「屏東縣民公園(前台糖紙漿廠)」,默默記錄下日治時期軍官聚落、國民政府來台後眷村生活遺跡的「勝利星村」,以及封閉30多年,如今凝聚多元族群元素,成為最大博物館群的「屏菸1936文化基地」,在在吸引各地旅人一探究竟。

▲▼勝利星村不僅是台灣最大日治建築文創園區,亦是全台灣獨立書店密度最高的地方,吸引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進駐創業。(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潘孟安特別提起「屏東縣民公園」,本來只是一個整治殺蛇溪的工程,卻在偶然的植栽換土工程中,發現龐大的舊紙漿備料遺跡。「當下馬上停工,請來專家學者進行歷史爬梳。」潘孟安回憶起來難免還是激動,無論停工或針對遺跡重新規劃,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人力,遑論龐大預算。「要跳進這個錢坑嗎?要保留這個文化資產嗎?坦白說天人交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方官與團隊的每一次選擇,都代表著城市將走出什麼風貌,並被土地上的人們記住。所幸最終縣府團隊選擇爬梳歷史紋理,將遺跡留下活化並融入新建築中,讓縣民遊走在現代水岸公園裡,也能駐足體會百年前的造紙製糖風華!歷史工業遺跡與現代公園的和諧融合設計,讓屏東縣民公園獲獎連連,其中包括2021美國MUSE DESIGN AWARDS景觀設計類「公園與開放空間」項目最高殊榮「鉑金獎」,以及2022德國設計獎German Design Award傑出建築城市空間與基礎建設類別金獎。

▲▼意外發現的遺址,如今融入屏東縣民公園,成為獨一無二的屏東風貌與歷史地景。(圖/©Yi-Hsien Lee and Associates YHLAA攝,屏東縣政府提供)

▲擁有29棟地上建物、陸續以屏東元素打造成主題博物館的「屏菸1936文化基地」,從過去在地人也不敢走近的禁地、長年被點名的治安死角,到如今成為年輕人相揪旅遊的最夯打卡點!潘孟安也忍不住說,「這些翻轉城市的過程,坦白講很辛苦,但可以讓旅人、文史工作者都流連忘返,甚至成為旅遊熱點,就足以證明文化力量遠遠大於一切,而且源遠流長。」(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開辦農業大學、青年學院 挺「年輕人」勇敢逐夢
擦亮屏東品牌的同時,重新被塑造的還包括在地人的地方認同。做為地方首長,潘孟安也致力讓年輕人願意留下來或返回故鄉打拚。「長者的經驗我們固然需要討教學習,但一個城市有多少年輕人,就代表這裡有多少活力與創造力!」然而儘管文創小店變多了,特色餐廳、咖啡廳也成為巷弄間獨特的人文風景,屏東縣仍屬農業大縣,縣內有30%以上的農漁業人口,不乏諸多年輕農二代接棒家業。漁村出身的潘孟安發現,「過去農業政策都是偏農業管理,比較少關於產銷、促銷策略,但我認為產業要有趣,就要推廣寧靜農業革命。」

2015年潘孟安上任即成立農業大學,隨即吸引的不只是青農,亦有為數不少的退休公教人員一同投入二度就業行業。潘孟安指出,農業大學除了田間管理課程,也帶領各年齡層的學員深刻認識加工加值等概念與技術,將傳統慣性農法提升成精緻農業,並增加附帶價值,甚至鼓勵學員加入包裝設計,成立電商、自行宅配,取代過去只能送到拍賣場,收入常受制於市場等狀況。

不過潘孟安也幽默道,許多年輕農漁民上完課回家,剛開始很容易跟長輩吵架,「有些觀念,比如最基本的農法,要跟老一輩溝通改變做法真的很難。」後來經常是以一人一半地,比較產量與品質,讓成果來說話。「慢慢是靠這樣的方式,導入更多自然農法、友善土地等概念。」而農漁產品到市場後,更有縣府幫忙撐腰,「我們成立全台第一座縣府級的檢驗中心,幫農漁民產品更具食安的公信力,無論拿到國內外市場,都更有優勢可以賣出好價格。」

▲過去屏東多種植檳榔導致土地破壞,潘孟安上任後積極輔導轉型,「我們鼓勵農民改種可可,它既是高經濟作物,後續還需要發酵烘焙等加工,所以我們也導入技術、通路協助農民與業者。」此舉連帶讓屏東縣成為全台巧克力品牌密度最高的地方,並多次代表台灣贏得世界冠軍!(圖/記者湯興漢攝)

此外,縣府也成立「青年學院」,以實際行動鼓勵想在屏東縣創業的年輕人,在拚人生第一桶金的同時,也不能背一屁股債!除了提供創業前後相關課程,也會協助成本分析、財務管理等諮詢,並給予融資貸款,力挺青年在屏東築夢。

潘孟安表示,自他上任2014年年底到現在7年多,以營利事業登記證來看,屏東縣大約有37,000多家公司, 2021年年底已增加到43,000多家。「營業額也從2015年3700億,到現在突破4300億,整整高於全國平均值成長,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屏東縣經濟發展!」

在外縣市人眼中已然脫胎換骨的屏東縣,這些年來在交通、醫療平權的爭取下,導入更符合縣民與旅人需求的硬體設備,進而讓擁有在地文化底蘊的觀光景點、獨特的農漁特色美食等軟實力,得以發展擴散。潘孟安坦率地說,一直以來自己沒有什麼慷慨激昂的口號,「縣民要的是平穩安心的生活環境,讓年輕人放心工作、孩子快樂成長、長輩留鄉安老,儘管我們彼此來自不同家庭,但我相信這是大家都認可的共同價值。」

▲潘孟安從政路堅守初心 「悲天憫人」為不變初衷。(採訪撰稿/記者蒲世芸;攝影剪輯/記者謝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