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花蓮市公所「Mapolong Kita部落一起.原住民族伴手禮」研習活動繼竹編、陶福入研習之後,最後一項課程則是太魯閣族的藤編背籠,透過基本編法教做,延伸做為桌上型文具手機座的創意。研習營希望學員能夠研發出更多的工藝品或伴手禮,增加部落經濟產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藤編研習課程邀請歌勒文傳工作室負責人都姆恩 馬邵以及助教劉默君和洪振義等人指導,課程總計有五次合計26小時。課程內容包括傳統背籠的介紹及材料的認識,雖然籐製品的材料受到環境影響採集不易,但歌勒工作室在第一堂課時特別讓學員至原野採集,並且學習將黃藤剖片做為編製材料,同時將粗如手指大小的黃藤彎曲,以利做為背籠的骨架使用。
市長魏嘉賢也到現場在洪振義助教指導下嘗試編製藤片,他說,看似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真佩服老祖先的智慧。
背籠是原住民傳統的負載工具,雖然機械化搬運工具十分普及,但背籠仍廣泛被原住民使用,尤其在機械搬運工具不易到達的山林,可背負數十公斤的背籠對於原住民朋友而言可說是便利許多。
雖然課程以傳統背籠為主,但老師鼓勵學生腦力激盪,將背籠設計成可以放置手機或其他物品的桌上型文具座,也運用媒材編織鑰匙圈或手機吊飾等,類似這樣的作品,相當受到觀光客的歡迎,因此透過這樣的創意發想,希望學員可以研發出更多的工藝品,為部落增加經濟產值,也期盼更多年輕族人返回部落,帶動部落事務,發展產業,延續部落新生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背籠的設計,都姆恩指出,早期做的是傳統背籠與獵物背籠,兩者之間差在骨架的有與沒有。因為獵物背籠若多了骨架,會造成穿梭在山林之間的困擾,且很容易因為被樹枝勾到而妨礙工作,或甚至發生危險。除了傳統的背籠之外,工作室也將背籠造型做創意發想,成為裝飾或實用的文具產品,目前工作室除了應邀在秀林鄉、吉安鄉及花蓮市授課外,也會在各鄉鎮的文健站和長輩們分享藤編的製作樂趣,另外每週前往台南市、桃園市及台北市上課,讓在都會區的部落族人認識藤編的好處,並習得一技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