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很賤咩」田裡找到絕跡野菜苗 81歲客家阿公成野蓮之父

記者陳詩璧、沈君帆、梁建裕/專題報導

地球生態在改變,不少動植物隨著氣候、生長環境變化等問題絕跡。高雄美濃的台灣特有種-龍骨瓣莕菜(野蓮),曾因生長環境改變和其它強勢物種侵襲等,導致1973年左右一度在美濃湖(2016年前為中正湖)滅絕。找回它的種源並將其繁殖,甚至變成為養活美濃人的經濟作物之一,最大功臣是今年81歲的鍾華振,《東森新媒體ETtoday》南下高雄美濃找到鍾華振,跟著他到野蓮池、芭樂田走一趟,在池塘邊、果園裡穿梭,聊當年種種,談美濃人的野蓮事。

▲美濃山下有奇人,客家阿公復育絕跡野菜。(圖/記者沈君帆攝)

▲採訪當天,鍾華振相當豪邁,脫掉上衣、長褲直接下水採收野蓮。(圖/記者沈君帆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81歲的鍾華振,穿著紅黑格子相間的四角褲、戴著鴨舌帽和口罩,走向水塘,他當年種植野蓮時採收,都要蹲在池塘裡,只露出一個頭,慢速前進,大約2分鐘後起身,一大把翠綠野蓮跟著浮出水面,「要用刀切掉這些」鍾華振邊說邊用手刀比劃要切割的葉子區域,再搓洗野蓮,這個步驟要搓嫩和洗掉附著在野蓮上的泥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時候很多呀,我下課都去中正湖(2016年改名為美濃湖)拔回去給媽媽賣」,鍾華振家裡賣菜,國小下課後直接到中正湖報到,對當時的美濃人來說,野蓮是野菜的一種,也是家常菜,只要中正湖放水,附近居民都能下到埤塘採收回家食用,稀鬆平常。但鍾華振退伍後發現野蓮消失在中正湖(現為美濃湖)。

▲野蓮生長不怕風雨、產量穩定,一年最多能採收3次。(圖/記者沈君帆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野蓮在美濃中正湖滅絕的真相

野蓮原本生長在美濃湖,當初建成為埤塘使用,功能為蓄水灌概,水源為水羌子寮溪和大坑溪,溪水匯流,泥沙也跟著淤積,帶來了豐富生態,水生植物多,鳥類也喜歡來這裡棲息,野蓮可以自在的在湖裡生長。只是隨著養豬業增加,湖水優養化,布袋蓮變多,湖面被覆蓋,又有外來種福壽螺,種種因素使得野蓮在美濃湖滅絕。

鍾華振退伍後先待在米工廠,1975年辭掉工作回家賣菜,他在湖邊租地耕作,意外發現田裡有野蓮苗,鍾華振試著種看看,一開始種植,水量不能太多,得讓根部抓住泥地,之後再慢慢放水,讓莖部成長,水深大約維持在1公尺上下,3個月左右野蓮長到130公分左右,就能採收。鍾華振種植的莖部較過往細嫩、口感清脆、賣相好,初期採收後,野蓮先帶回家交由太太處理包裝,再到住家附近粄條店兜售,像這樣的作業模式,鐘華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的做了將近20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野蓮崛起

「外地來的人覺得好吃,就會一直宣傳,我就專門送餐廳和粄條店」,鍾華振回憶當年觀光客湧入美濃時愛吃野蓮的盛況。野蓮崛起的第一關鍵,1990年經濟起飛,民眾開始旅遊,到美濃吃喝玩樂時,在粄條店必點在地佳餚是「炒粄條加野蓮」。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其他農民看到野蓮的價值,它不只是野菜,還可以變美濃特色菜的商機。

「美濃有野蓮,還是地區限定菜色」,這個消息隨著觀光客宣傳開來,1994年聯合報地方版報導後,台視同年來採訪,1997年TVBS、華視和中視今日農村都陸續來訪,當今日農村節目曝光後,台北環南市場打給鍾華振要求一天出貨200斤,但,他謝絕。鍾華振說:「我不敢賣那麼多給人家,美濃餐廳貨不敢斷,我天天有工作就好,不貪那麼多。」

▲野蓮之父鍾華振成功復育瀕危野蓮。(圖/記者梁建裕攝)

隨著媒體報導,打響野蓮名聲,成了第二關鍵,因美濃的農民們陸續上門求傳授,還開口向鍾華振買野蓮葉子,但他謝絕販售,「這個很賤,很好養,賣的貴,他們又會嫌」。農民們買不到葉子怎麼辦?鍾華振笑答: 「他們買不到半夜就來偷呀,下水摘了葉子就拿回去種」。

鍾華振用神奇2字來形容,「後來,好市多也來問我可不可以給他們貨,這個東西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結果現在當警察退休、年輕人回來種野蓮,這個以前旗山人不吃、閩南人不吃,只有美濃人吃」,如今30、40年過去,不只美濃人吃,全台灣各大熱炒店和市場都有了,成了十足十的美濃特產,與福菜、尖瓣花併列美濃三寶。

「我是為了異葉石龍尾,也是為了龍骨瓣莕菜去做這件事的」,水生植物專家林春吉1997年到高雄美濃研究水生植物,起初最想找到的是和野蓮共生的異葉石龍尾,打聽到鍾華振曾在美濃湖(當年為中正湖)把野蓮種源拔起,種植在租用的池塘,林春吉覺得滅絕100多年的異葉石龍尾,有機會隨著野蓮種源被拔起,當他找到鍾華振時,「鍾先生也是覺得很驚喜,竟然有人為了這個大老遠從宜蘭來」。

鍾華振熱情接待林春吉,每次都送他大把大把的野蓮,「我第一次去鍾先生的池塘就看到異葉石龍尾了」,林春吉說,雖然異葉石龍尾最後只多活了3年,就在野外滅絕,剩下林春吉所留下來的種源,但有經濟價值的野蓮活下來了,還變成年產值破3億元的經濟作物。

▲1997年,水生植物專家林春吉到高雄美濃找尋圖中的異葉石龍尾。(圖/記者沈君帆攝)

▲異葉石龍尾和俗稱野蓮的龍骨瓣莕菜很常生長在一起。(圖/記者陳詩璧攝)

野蓮的學名是龍骨瓣莕菜,林春吉提到,所有品種的莕菜都可以吃,只是口感大不相同,整個亞洲有不少莕菜跟台灣的龍骨瓣莕菜跟類似,但外型不太一樣,台灣好看也好吃,林春吉和其他水生植物專家認為,龍骨瓣莕菜是台灣特有種。

鍾華振沒想過野蓮能有今天的榮景,也很感謝當年的農民們,「還好他們有拿葉子回去種,我教的都沒種成功,偷偷來拿葉子的都有種成功」。鍾華振被封為「野蓮之父」,林春吉認為這個稱號,他當之無愧,要不是當初找到種苗,把它繁植成經濟作物,龍骨瓣莕菜不會有如此驚人的產量,也不會在台灣發揮光大,一株台灣特有種就像綠浪,把美濃特色推向全台,成了「野蓮」傳奇。

相關報導:

一株野菜的逆襲—從瀕臨絕種 到拯救一個庄

什麼菜能在颱風天大賣? 野蓮農民拚出美濃新經濟

快炒必點!揭開炒水蓮的身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