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台灣孕婦產檢頻率高居世界之冠,但產婦死亡率卻不降反升。婦產科醫師表示,台灣正式跨入「生不如死」時代,最新統計指出,2022年孕婦死亡率攀升為10萬分之20,不僅創下近20年新高,更是大陸沿海一線城市的5至10倍,呼籲政府面對產婦死亡除了通報與救濟外,另要設立完善檢討制度,才能避免類似死亡事件一再發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衛福部孕產婦死亡率報告,我國孕產婦死亡率於2019年為10萬分之16創下20年新高,2021年則為10萬分之14,但去年最新數據恐再創紀錄。林口長庚婦產科主治醫師鄭博仁利用去年孕婦死亡人數除以活產率,得出去年產婦死亡率已逼近10萬分之20,遠高於日本10萬分之5、大陸沿海一線城市10萬分之2~4,在OECD國家敬陪末座。
鄭博仁受訪時表示,台灣公費產檢達次數居全世界之冠,健保給付未滿17週給付2次、13~19週4次、29週以上給付8次,若每一項都做達14次。但過去統計數據指出,產檢次數與孕婦安全性無正相關,因為在產檢中發現的危急重症不多,大多是在家中、職場或於醫療院所做其他檢查時發現。若要降低產婦死亡率,除了孕婦教育外,在事故發生後也不能只有救濟,而是要進行通盤學術檢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孕婦處於一個只有通報、救濟程序,卻沒有檢討改善制度的危險地帶。」鄭博仁提到,衛福部2016年起實施《生產事故救濟條例》,若孕產婦在生產過程中不幸死亡,最高可獲得400萬元救濟金。雖然救濟制度可給困難中家庭經濟上後盾,但也導致現在部份醫療院所面對產婦死亡,「找不到原因就把它歸為羊水栓塞」,政府體系也無後續檢討制度,以致一錯再做,產婦死亡率也難以下降。
鄭博仁表示,除了制度因素外,近年來台灣孕產婦受到高齡、人工生殖、多胞胎、代謝症候群等影響,孕期中出現心血管疾病、子癲前症者也有增加趨勢,但產科對於危急重難症檢討都僅限醫院內部,並未由衛政單位介入進行橫向檢討,以致外院醫師無法「從錯中學」,最終導致事故一再發生。
鄭博仁分享過去在廈門長庚服務經驗,「福建省若出現產婦死亡,會先由醫院、廈門市、福建省逐一檢討,最後再提到全國進行總檢討,一步步做得很嚴謹,因此沒人敢犯錯。」
最後,鄭博仁提到,台灣孕產婦死亡率高出日本、英國4倍,中國大陸一線城市5~10倍,與美國農村相當。當產婦死亡事故發生時,醫療體系應落實檢討不究責,讓年輕醫師得以「從錯中學」,也要有公衛、行政體系介入,才能找出產婦真正死因並制定完善改善制度,有效降低死亡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