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解密「美眾院中國委員會」 24成員中參與「軍事委員會」者最多

▲▼麥卡錫(Kevin McCarthy)選上眾議院議長,眾院首波表決通過成立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圖/路透)

▲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圖/路透,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美國眾議院1月成立「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後,引起外界關注,近日更傳出該委員會成員欲派代表團赴台的消息,在美中「間諜氣球」疑雲爭議下,再度引起「美中台」關係的話題。對此,有陸媒分析「中國委員會」相關組成,深扒委員會成立背後隱藏的戰略意涵。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澎湃新聞》報導,1月25日,一手策劃、推動該委員會成立的國會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對外公布了委員會主席以及共和黨成員名單;2月1日新任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哈基姆·傑弗里斯(傑福瑞斯,Hakeem Jeffries,下同)最終公布了民主黨成員名單。至此,這樣一個被共和黨賦予「冷戰思維」的特設委員會正式投入運轉,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影響中美關係的又一個新的負面因素。

文章分析,透過「中國委員會」1月10日成立時的國會投票情況來看,將近85%的「同意票」代表著該委會員具備一定程度的跨黨派支持,反映出美國國會兩黨近年來愈發強烈的部分對華共識。

其中,65張反對票全來自民主黨,主要由該黨內的「國會眾議院進步主義連線」和「國會眾議院亞太裔美國人連線」成員所投下。其反對理由包括,擔憂該委員會將進一步刺激美國社會針對亞裔的歧視與暴力及美國絕對不應該再次被捲入「新冷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投下「反對票」的成員不乏「國會眾議院台灣連線」成員,文章分析,這些略顯自相矛盾的事實顯示,在中美關係的內涵與外延越來越複雜下,「在同樣複雜且利益交錯的國會中,兩黨議員在某些議題上的投票、參與某些委員會或連線組織等行為,並不能直接作為其對華立場的鐵證。」

此外,中國設委員會共24人,包含13位共和黨議員及11位民主黨議員,比最初曝光的16人規模明顯擴員,「這個規模不但超過了規則(程序)委員會(13人)、會務管理委員會(12人)以及倫理委員會(10人)等內規類委員會,而且僅次於情報委員會(25)、退伍軍人事務委員會(26)以及小企業委員會(27)等相對較小的政策類委員會。」

至於國會議員所參與委員會往往代表其政策關注與利益的判斷,24位特設委員會成員中,同時參加軍事委員會的人最多,有8人;同時是情報委員會、教育與勞工委員會和交通與基礎設施委員會的人數居次,各有4人;再次是金融服務委員會、撥款委員會農業分委員會,以及監察與負責任政府委員會經濟增長、能源政策與管制事務分委員會,各有3人。

分析指,這種分布凸顯特設委員會成員在軍事安全問題上的對華警惕、在廣義與狹義國家基礎意義上的對華競爭以及對中國所謂「介入」的密切關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進一步交叉比對下,「中國委員會」民主及共和兩黨同步強調軍事安全議題外,共和黨成員更側重於農業與金融利益,而民主黨則更為關注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增長以及科技研發。值得注意的是,該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眾議員蓋拉格(Mike Gallagher)和民主黨成員康納(Ro Khanna)分別為軍事委員會網路、創新技術與資訊系統分委員會現任的主席與首席成員,凸顯出中國事務特設委員會的「科技競爭」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