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兩岸企業家峰會日前開春首場活動「文創聯盟·梅鶴雅集傳承系列」交響京劇《大唐貴妃》,首次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登場,京劇結合西洋交響樂的創新演出,一連三天座無虛席。由於《大唐貴妃》對於台灣京劇迷不陌生,這次兩岸聯合舉辦公演,也一圓梅葆玖先生遺願,讓梅派藝術繼續發揚光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唐貴妃》2023國家大劇院版的演出,由兩岸企業家峰會文創聯盟協同國家大劇院、上海京劇院、弘依梅文化和梅鶴堂文化聯合主辦。由史依弘、李軍主演,連演3天期間劇院座無虛席,創造北京國家大劇院傳統戲曲演出的盛況。
該劇《大唐貴妃》於2001年由已故大陸國家一級演員梅葆玖先生組織首排,在其前身《太真外傳》基礎上,參考白居易的《長恨歌》、白樸的《梧桐雨》、洪昇的《長生殿》等名篇名作,綜合梅派藝術整合、創新而成。也是繼梅葆玖的父親梅蘭芳先生《太真外傳》之後,梅派藝術的又一巍峨豐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唐貴妃》首排,最早緣起2000年底的「上海國際藝術節」,梅葆玖與當時分管文化工作的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討論時,提到了父親梅蘭芳生前的一個夙願,對《太真外傳》進行改造,希望能與上海合作,雙方一拍即合。
創作團隊也發現,京劇完全可以融合西洋交響樂,西洋作曲法創作京劇音樂和唱腔,有很大的空間。於是,《大唐貴妃》中有優美的《梨花頌》,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時,由漢堡交響樂隊演奏的《梨花頌》大受歡迎。
梅葆玖曾說,「《大唐貴妃》是繼承梅派傳統戲走出的新路子,是傳統京劇與歌劇、舞蹈、高科技結合的一次輝煌展示,是很好的實驗,也是鼓舞人心的大事。」
從《太真外傳》到《大唐貴妃》,梅葆玖先生完成梅派藝術的二度創新,本次改編和復排則開啟第三代的經典和輝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起京劇與台灣歷史淵源,清末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請京班赴台演出,促使京劇在台流傳,交流和創作從未中斷,後來歷史原因隔斷一時,1987年兩岸開放交流後,台灣曾掀起「國劇尋根熱」,拜師學藝、兩岸互訪,從同台演出到合作培育台灣京劇新苗,京劇已成為兩岸聯絡藝術情感的重要紐帶。
梅葆玖生前曾於1993年、1996年和2008年赴台演出和舉行講座,即使回大陸後,一直與台灣戲迷互動,他的台灣弟子魏海敏、北京弟子胡文閣,兩人曾在2016年央視中秋晚會、2017年全國台聯和央視聯合主辦的「兩岸一家親—紀念兩岸開放民間交流30週年特別節目」等場合,同台獻唱《大唐貴妃》選段。
1993年,梅葆玖赴台演出,但《大唐貴妃》製作宏大、參與單位和人員眾多、演出成本高等原因,《大唐貴妃》很難全劇演出和巡演。這部巨作的誕生,為梅派、京劇、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做出獨特貢獻。
當年首演時,梅葆玖先生已屆古稀,直至將近耄耋,一直為《大唐貴妃》的復演而奔走,直到2016年過世,心願遂成遺願。梅葆玖去世前兩個月,曾邀請史依弘重排《大唐貴妃》。
「葆玖老師不僅希望復排此戲,同時,他更希望把該劇打磨成精品,一代代傳承下去。接到任務,我心裡浮現出當時他滿懷期待跟我憧憬的畫面。」史依弘回憶道。
為了承接先生遺願,《大唐貴妃》於2019年11月得以復排,由史依弘、李軍領銜。消失於舞台近百年的「翠盤舞」也被史依弘努力恢復演繹。
2003年《大唐貴妃》進京首演於北京保利劇院,京滬兩地演員同台,《大唐貴妃》也因此被稱為「集交響樂與大歌劇元素於一體的交響京劇」。
時隔20年,作為「梅鶴雅集經典傳承系列」重頭戲,2023年新版《大唐貴妃》再度出新。
對於《大唐貴妃》,梅葆玖前有兩個願望,一是能夠讓各地的梅派傳人學演、普及;二是由它代表梅蘭芳的藝術體系,光鮮地走向世界舞臺。
《大唐貴妃》是梅派藝術的精品巨作,也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紐帶,在兩岸各個年齡階段,包括年輕群中擁有許多粉絲。此次展演是該劇首演20年後再進京,同時也是在大陸舞台藝術最高殿堂—國家大劇院的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