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猴痘南北爆 台大醫示警:可能已群聚!得先釐清傳播途徑

▲猴痘注意事項。(圖/疾管署提供)※點圖放大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疾病管制署1日公布國內確認首兩例本土猴痘個案,分別是北部40多歲與南部20多歲男性,個案間無關連屬於散發,感染源調還在調查中。感染科權威、台大醫師黃立民表示,這不會只有一個感染,很可能已經有群聚,一定要先釐清感染途徑;由於猴痘多發生在特定族群,提醒性行為等親密接觸時要多加注意,觀察伴侶身上有無水泡病徵。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 這兩名個案沒有出國旅遊史,與先前境外移入猴痘無關,兩人間也沒有共通性,屬於散發病例。2名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也匡列25名密切接觸者進行健康監測,最久至3月20日,其中有6人為同住家人、親密接觸者,屬於高風險,需評估暴露後預防疫苗接種。

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指出,猴痘傳播對象具有侷限性,主要傳播方式是和感染者親密接觸的人際傳播,尤其是黏膜接觸,其他還有病患呼吸道分泌物或者被污染物品為主,目前疫調看起來都是以親密接觸為主要傳播方式。

外電報導指,國際研究顯示, 猴痘確診者多為男同志或雙性戀男性,且病例大多是經由性行為傳播。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首先要確認這兩例個案的傳染途徑,這會影響疫情規模。如果個案間沒有關連,又找不到誰傳染給他們,最可能就是同性間親密接觸的族群已經有人感染造成傳播,很可能已經有群聚。

黃立民也說,如果是同性間性行為造成傳播,傳播模式就沒有離開已知的範疇,且人數相對較少,問題比較小,但也要擔心其他傳播途徑,如飛沫或者異性間性行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立民提醒,現階段只能提醒可能發生同性間親密接觸的族群應該特別小心,由於傳染主要是身體接觸到身上的水泡病灶,即便使用保險套也沒有用,建議發生性行為前多注意伴侶全身皮膚,身上有沒有水泡出現,另也要注意寢具等物品消毒。

▲疾管署疫情週報。(圖/疾管署提供)

猴痘常見症狀包含6大項,包含發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皮疹、水泡、肌肉痛、極度倦怠。詹珮君說明,其中最重要的是「皮疹、水泡」,病人會在臉部、四肢或者生殖器,任何皮膚部位出現,不同時期與程度會從皮疹、水泡、膿泡、結痂等疹子症狀出現,一開始會局部有疹子,逐漸到四肢、全身都會發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詹珮君也提醒,因為現在國內有個案,前往國內高風險場域也要特別落實自我防護,避免出入可能和不特定人士社交活動,一些營業場所、性行為發生的地方,就是高風險區域,要特別小心。

羅一鈞則提到,國內先前都是境外移入,亞洲今年陸陸續續在日本、泰國都有本土個案與疫情,顯示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亞洲許多國家鬆綁降級邊境解封,國際旅遊恢復,讓猴痘疫情更有傳播條件;國內在確認本土個案後,本土感染風險提升,除持續疫調感染來源,也會召開專家會議討論猴痘疫苗接種。

▲猴痘注意事項。(圖/疾管署提供)※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