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紹堅/台北報導
中國大陸全國人大會議5日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進行了任內最後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並在涉台方面提到,堅定反獨促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此,學者王信賢認為,大陸將今年視為兩岸的「大交流年」,會把重點放在兩岸「同」的部分,像是所謂中華文化等,而「異」的部分,像是兩岸制度的差異,就會少提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大國研中心副主任王信賢6日在「解析2023年中共全國兩會」座談會上提到,兩岸關係的部分,今年大家都知道是「大交流年」,有幾個因素,經歷過去3年疫情的封控,中共要加快經濟、社會融合的腳步,所以一直在喊兩岸要趕緊交流,包括像是恢復小三通、兩岸16個直航點。
王信賢指出,再來就是,中共這幾年經濟跟社會發生了一些問題,會希望把重點先放在這裡,外部就追求一個穩定,「而且接下來就是2024總統大選了,他們也不希望在2023年兩岸關係的議題上節外生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人都好奇,王滬寧接任政協主席後,中共「一國兩制」的對台政策會不會有變化。對此,王信賢認為,「一國兩制」不會被放棄,但是一定會有調整,因為時空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一國兩制」提出已經40年,「美中關係完全不同了,80年代初期,美國需要中國來遏制蘇聯,但現在美中戰略競爭相當厲害。」
王信賢進一步解釋,兩岸政治體制也與40年前完全不同了,當年還是國民黨威權統治,領黨階層希望統一,包含民意也是支持統一的,但現在基本上完全不同了。
王信賢還說,最後就是習近平上台之後,鄧(小平)典範退場,習(近平)典範的進場,「習近平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希望超越鄧小平,所以在台灣問題上,他沒有可能不想走出自己一條新的路。」
王信賢更提到,大陸涉台論述可能出現調整,變得比較追求「同」的部分,比如李克強在報告裡面提到的中華文化等,會稍微多一點,而「異」的部分則會下降,像是兩岸政治制度的差異,就會少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王信賢還說,當民眾覺得兩岸衝突、戰爭的可能性增加時,自然會想透過交流來緩解衝突,但兩岸的公權力都要留意一件事,就是「大交流」算不算是「民主協商」?
王信賢解釋,「民主協商」是一個政治性很高的名詞,也就是說,這是推動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一個手段,若北京想把「大交流」視為「民主協商」的一環,那就會比較麻煩。
王信賢更強調,台灣這邊政府也要小心,「大交流」不一定等於「民主協商」,但如果也把它扣上「民主協商」的帽子,那接下來交流可能會出現大問題,兩岸政府都不應該透過「大交流」來攫取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