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看見台灣人關不住!永續循環打造「無牆茶空間」前進威尼斯

▲▼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作品「循環茶事+++TEA Space」。(圖/Adamas Architecture & Design 提供)

▲以永續循環材料搭建的茶空間「+++Tea Space」,將於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亮相。(圖/Adamas Architecture & Design 提供,下同)

記者林育綾/專訪

從喝茶也能看見台灣人「關不住」!台灣的茶文化影響力曾經遍及整個亞洲,這實力後來卻被輕忽了,如今將再度站上國際舞台。永續建築設計規劃師方新樵即將前往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打造一座無牆面的茶空間「循環茶事」(+++Tea Space),讓我國的「茶文化」和「循環經濟」兩股軟硬實力被世界看見;主辦看了設計後,也驚喜得決定讓作品移至戶外亮點展區,直說「待在室內太可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方新樵長年在永續建築設計、茶文化等領域耕耘,近日更獲「2023優秀青年建築獎」肯定。回想去年接獲歐洲文化中心(European Cultural Centre)邀請策展時,她剛好人在醫院住院,第一時間以為遇到了詐騙;仔細查詢後發現一切是認真的,對方看見她在日本京都大雲民宿的作品,不僅得到德國、法國兩個建築設計大獎,又具有永續價值,因此邀請她參展。

▲▼日本京都大雲民宿的改造具有永續價值,讓方新樵因此受到國際矚目,接獲邀請前往威尼斯參展。

從起初的不敢相信,到逐漸冷靜下來思考參展的意義,她趁著休養期間,拿起紙筆畫起草圖,圖中描繪了森林、樹木、茶,還有人及空間,這一切與自然環境緊密相繫、循環,也是她這10年來一直在實踐的事。因為想喚回人與自然密不可分,卻被許多人忽略的重要性,也為了讓台灣的優勢被世界看見,找到了參展的意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畫下草圖,察覺到人與空間、茶、樹木、森林,這一切與自然緊密循環。

從喝茶文化看台灣:不需要以牆阻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將參展作品命名為「+++Tea Space」,這不只是一座建築模型,而是1:1的茶空間,作品將會在威尼斯,真真實實地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奉茶」。

命名的來由,不僅是為了與日本常見的Tea House(茶屋)區隔出各自的文化特性,更是因為她實際觀察台灣的生活文化脈絡,看到人們經常在樹下、騎樓下、廟宇前方、公園等地方喝茶。

就連如今的「手搖飲」也有戶外飲用的特性,代表台灣人是關不住的,不需要以「牆」來阻擋,這是台灣人自己長出來的茶文化及茶的空間語彙,所以命名Tea Space 更合適。


▲整座展場的空間構造,全以回收再利用的「循環材料」來搭建。

而整座展場的空間構造,全以回收再利用的「循環材料」來搭建,屋頂如山巒般層疊起伏,下方則是人工森林,呈現出台灣獨特的百岳地理環境,自然誕生出數多種微型氣候、培育出多種風味好茶。

同時也呈現出台灣的多元性、包容性,這也跟台灣的茶文化相互呼應。方新樵說明,因為我們有多種泡茶的方法,充滿變化,不拘泥於某種特定形式,「沒有固定形式的形式」就成了台灣的特色,所以在空間設計上也必須模糊邊界,以「無牆面」的半開放茶空間,呼應野蠻生長的台灣生命力。

為什麼選擇以「茶」作為媒介?她提到,茶跟人的生活是非常貼近的,奉茶也是能夠拉近距離的行動;然而「循環經濟」卻讓眾人感覺很遙遠。很多人以為那是產業或製造商的事,跟自己無關;實際上永續的生活和我們的未來有關,因此從日常的一杯「茶」來拉近和談論這件事,讓兩者整合。

▲方新樵選擇以「茶」作為媒介,讓永續循環和茶空間融合。

用實驗精神推廣茶文化,連專業茶人都大開眼界

談到她與「茶」的種種淵源,方新樵回想自己在日本求學時,友人到台灣玩,除了託付她當翻譯,也要她帶大家去買茶,因為日本友人的父母都愛台灣茶,尤其是烏龍茶。

帶著朋友們到一間老茶行,沒想到老闆拿出各種等級的烏龍茶名單和價目,讓她看傻了眼,「從來不曉得光是一種茶葉,就有這麼多類別和等級,當下也感到一陣羞愧。」

然而「茶的空間性」也成為她在東京求學時的畢業設計研究主題;後來回到台灣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教書時,甚至將茶文化融入建築教材裡。

為了讓學生設計並打造茶空間,她帶著學生們親自到茶園採茶,身體力行學習製茶過程,認識不同茶款的香氣和調性,才不會隔著遙遠的距離憑空想像。最後學生們設計各式主題的茶空間,搭配調性相符的茶款和茶點,營造出五感體驗。

▲在設計茶空間之前,帶著學生實際到茶園認識茶。

當時她還對學生們有個特殊要求——「不要輕易買茶具」,而是先請他們回家挖寶。當同學們返家問了爸媽,而家長們翻箱倒櫃找出茶具的同時,也分享了這些物品的來由和故事。

例如有同學從媽媽那裡得到一組茶具,聽說是當初的嫁妝。在此之前,學生們通常從來不知道家裡有這些物品,藉這機會,跟長輩之間也產生了新的情感連結;承接茶具來練茶後,又產生新的故事。

茶空間的設計教學和成果大受好評,曾經實踐大學、銘傳大學兩校建築系學生「鬥茶」PK,連專業茶人來當評審時都大開眼界。因為以往茶道重視的「茶席美學」對年輕人來說遙不可及、有距離感、難以入門;但她和同學們的做法充滿實驗精神,混合了藝術性、表演性,反而讓一切變得很有趣,還有多種可能。透過各種多種嘗試和實驗,就會更清楚看見屬於台灣茶文化的空間性。

▲茶空間的設計教學和成果大受好評,曾經實踐、銘傳兩校建築系學生「鬥茶」PK,連專業茶人來當評審時都大開眼界。

讓台灣被低估的實力,站上國際舞台

方新樵說,其實台灣的茶文化影響力曾經擴及整個亞洲,從1970到80年代,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整個東南亞的茶文化,在早期都是受到台灣的影響。

到了2000年,台灣的茶文化已晉升至茶席美學的境界,鄰近國家開始逐步追趕,甚至複製了整套台灣的茶文化,以創始姿態舉辦檢定制度。與此同時,台灣仍將茶產業視為「農業作物」看待並量化,加上文化視野不足、茶文人們不夠團結下,逐漸失去了話語權。

身為半個茶文化界人,她感嘆看見真正的亞洲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在台灣,這股軟實力卻被遠遠的低估了。台灣人經常沒自信,其實很多產業實力走在世界前端,「循環經濟」就是其一,特別是台灣的塑膠和紡織技術已經成熟轉型,以寶特瓶回收再利用的循環概念機能衣,質感佳、排汗效果好,近年世足賽或2020東京奧運,很多國家為了響應永續精神,運動服都是向台灣訂製。

▲台灣的茶文化,影響力曾經擴及整個亞洲。

因此以「循環茶事」(+++Tea Space)參加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不但有重新為台灣茶文化發聲、再度登上國際舞台的野心,也讓「循環經濟」的實力被世界看見。目前除了受到文化部、農委會、林務局等大力支持外,也持續向企業籌募贊助,期待能獲得支持永續理念的企業一起加入行列。

此次也聯盟材料科學研究高手「REnato Lab」共同參展,一起創造出「遠看台灣山、近看台灣林」的茶空間風景,後續還會結合網站製作團隊BASED DESIGN,將線上與實體整合。

除此之外,現也大舉募集專業茶人,一起前往威尼斯奉茶;還會結合各界好手,以十座山、十款茶、十茶人引言,包括茶人攝影師蔡永和帶來「光影.茶旅」、藝術家郭敬耘展演「克里奧化身體」、藝術家潘雨晴打造「茶香水」、音樂家蔡佳芬找到台灣曲種來自「茶園聲景藝術的相褒歌」、茶空間的循環設計等,共同打造「色、香、聲、味、觸、覺」六感體驗。

▲台灣新生代藝術家郭敬耘運用茶道,結合聲音設計鄭各均呈現「克里奧化身體」。

▲「循環茶事」(+++Tea Space)結合各界好手,讓台灣的茶文化+永續實力兩者跨界融合,一次被世界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