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航海危機!「海底救援專家」與大海拼搏30年 碼頭也靠他守護

▲▼與大海搏命的海底工程與援救專家——與海為伍的專家李冠賢。(圖/廖芷瑩攝影/蔚藍文化《看海記事》)

▲與大海搏命30年的海底工程與援救專家李冠賢。(圖/廖芷瑩攝影/蔚藍文化《看海記事》,下同)

文章、訪談、紀錄/西打藍
攝影/廖芷瑩
摘自/蔚藍文化《看海記事:基隆港職人生活誌

海上救援、海底工程,對我而言是個十分遙遠且危險的名詞。海上天氣的莫測,以及海裡難以預料的各式狀況,讓海上工作者需要時刻保持專注,才能保障自身安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八堵一座工廠基地裡,就有一位執行海上救援與工程任務,將近三十年的潛水工程專家李冠賢。平時李冠賢相當忙碌,會到台灣各地執行海上工程作業。我接連撥打幾次電話,他都說仍在桃園觀塘工作。等了他好幾個月,才終於摸到他的空檔,約成這次的採訪。

進行採訪時,我和夥伴都興奮不已,畢竟這是少數人才有的採訪機會。第一次走進工廠內,我看到的是整排各式規格的工具,規矩的擺放在易取的牆面。地面上,則擺放各式不知名的中型器具。

▲工廠角落擺滿每天下水必備的氧氣鋼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的『傢伙』很多,例如這一台『小烏龜』上面裝著高速旋轉的盤子,是用來打碎吸附在船上的水生物,外表看起來不怎麼顯眼,但是一台可不便宜。」身穿日常工作服、操著「氣口十足」台語的李冠賢,一面豪邁熱情地向我介紹各式工具,一面娓娓道出進入這行的契機。

▲李冠賢手拿水下常使用的刮除船底附著物工具。

● 海上潛水夫的不凡背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一問之下才知道,李冠賢出身於海軍的輪機部。退伍後,因為潛水本領優異,加上當兵累積的海上經驗,朋友便邀請他一起到一間汐止的公司上班,從水上工程作業做起。熟悉作業流程後,李冠賢轉為自行開業:「以前沒有證照制度,比較偏向師徒制,而現在就要考一堆專業證照才能執業。我們主要工作有三類:海上救援、船底清潔、碼頭建置。」李冠賢一邊拿取證書給我看,一邊說明公司的主要業務。

平常人以為簡單的清理工作,在海下作業時,卻成了超級專業的事情。他一張又一張的證書,都是世人認可這種海下工作值得被尊敬的證明。

● 對抗海上惡劣氣候的超級海上救援工作

我原以為海上救援的狀況,都是非常戲劇性的危機場景,但李冠賢告訴我,哪可能,又不是拍電影!多數的狀況都是商船或漁船,不慎絞到廢棄纜繩而失去動力,需要他們前往解決的小危機而已。

▲海底工程與救援的潛水夫們等待下水。

當漁船絞到纜繩時,首先船長會趕忙用無線電聯絡漁會,告知位置與救援原因後,漁會就會請李冠賢前往救援。「漁船用的纜繩比較一般,斷掉通常就會沉到水裡沒錯。而商用船的纜繩通常比較好,這種就會浮在水面,導致船經過海面時不慎絞了進去。」李冠賢解答海中不為人知的工作場景。

到了事發定點,他會穿著潛水衣、蛙鞋、頭套、燈具,準備下海割斷纜繩。「船上會有空壓機打空氣下來,就可以呼吸,要比背氣瓶方便多了。我潛下水後,會快速用短麵包刀割斷繩子,就算完成救援任務了!」李冠賢說的很簡單,但我可以想像,在陌生海域中,遇到氣候惡劣或夜晚救援時,會是多麽驚險的行動。

▲李冠賢在海底執勤拆除物件。

● 船底要清潔,才能快樂出航,平安回家

按照船舶定檢規定,每隔數年就需要到船塢維修清潔。由於上岸清潔的費用高,若尚未到規定清潔時間,船公司通常會委請李冠賢協助。

我傻傻的問:「為什麼一定要清潔呢?是因為在意外觀嗎?」李冠賢笑笑的回答:「不是啦,髒污會讓航速變慢,當速度慢到一節時,就代表螺旋槳和舵板太髒,啊這可能是有生物、海藻啦附在上頭,需要用『小烏龜』、鏟子刮掉它。如果不清理,反而會造成油耗浪費。」

清理難度會因為地點而改變及調整,像是高雄港就規定著,為避免洗船刮下來的內容物污染港口,要求船東們不得在港口內洗船。海外的清潔增加工人的風險,這時就要靠真功夫來克服海上的作業挑戰了!

▲潛水帽是潛水夫得好夥伴。

● 保護環境的生態攝影才是海上工程的起步關鍵

在興建一座碼頭前,我原以為只需要鋪平海底,就能動工。然而李冠賢告訴我,近年還多了一項重要的前置作業:生態攝影。

生態攝影的目的,是為了做好環境保護。若在水下探測過程,發現世界保育級珊瑚,就需要改變碼頭的方位。要做好生態攝影,總計有三個步驟:

放點:透過 GPS 定位碼頭方位,粗略放置標準線。
拉線:將落在海底的線拉緊拉直,確認線落在正確位置。
錄影:李冠賢會潛水到指定位置錄影,海上會有戒護船保護,阻擋經過的漁船,以免潛水員受傷。最後,李冠賢會將攝影記憶卡交由學術單位驗證,即完成任務。

「學術單位會待在船上觀看CCTV,確認我們整個攝影的過程。」之所以會那麼嚴謹,是因為之前曾經發生過單位造假影片,所以學界對此工作特別注意。完成生態攝影,等待環評通過後,就能整平預定地的海底,準備進行一系列複雜的碼頭工程。

▲許多碼頭也是由他們建造、維修。

「基隆港的西33碼頭,當年就是我們幫忙建造的。近期,我們在做外木山藻礁的外移工作,還包含沈箱釋放、海水測污。這些工作在我們這一行算是基本功夫,而台灣並沒有這麼多建造碼頭的工程,我們主要還是以維修工作為主。」李冠賢提到另一項碼頭重點作業,維修。

● 碼頭維修是保護基隆港不可忽視的細節

每年港務局都有碼頭檢查的標案要執行,主要有兩項工作:

清除海生物。李冠賢會對水底鋼管、碼頭周遭做徹底清潔。

檢查侵蝕程度。海底的柱子、鐵板隨著放置時間一長,很容易會受到侵蝕,需要檢查物件狀態,以決定是否要重補。同時也要檢查碼頭地面的受損程度,以免影響整體承受度,而造成危險。

「碼頭的使用年限是三十年,時間一到,整個碼頭面都要打掉,裡面的鋼管、鋼板都要換過一輪。其他的沈箱、柱子,則看損壞程度再決定。」碼頭維修有超多細節,經由李冠賢一一細數後,我才發現自己平常看的基隆港灣,原來是那麼細膩的工程,以及有如此多默默無名的工作人員,奉獻他們的日常,一點一滴累積,才能保持如此樣貌。

▲李冠賢的公司永詰海事,經常到全台各地海港出差,照片為同事回來後,準備隔日南下的裝設。

●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享受生命的任何一刻

海上救援、船體清潔、生態攝影與碼頭維修,這四項工作是李冠賢的日常。他說這種日常,其實風險很高,曾遇過非常緊急的情況:「有一次在通霄電廠做水下工程時,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呼吸不到空壓機打的水面空氣。我剛好在很深的地方,我趕緊拿起備用氣瓶拼命往回游,那一次真的很驚險。」

李冠賢心有餘悸地訴說當時場景。我一邊聆聽,心裡一邊想著的,是電影般驚心動魄的畫面,差個幾秒鐘可能就釀成糟糕結果。

▲海上救援工作者準備救援,經常要克服各種臨時狀況。

聊完艱辛的工作歷程,以及危機四伏的故事後,李冠賢開始分享他的日常生活。包含他到台灣東部抓山豬的錄製影片,以及和好友在海邊釣魚,山上抓山羌、各式野味的影像。工作外,他種植植物、養動物,享受人生。講起他在野外的故事,他邊分享,邊露出滿意的笑容。

從這次採訪過程,我感受到李冠賢滿滿的生命活力。他同時有著對工作的專業態度,以及對生活的講究與投入,在在讓我感受到,他是一位活出自己生命特色,但又同時擁有深度的專業者。這樣令人欽佩的一位職人,是台灣人都該認識的對象啊!

▲海底工程及海上救援人員,都是台灣人該認識、值得敬佩的專業職人。

【術語備註】

節數:航海人會說的專業速度術語,英語:knot,速度單位,定義為每小時1海里,等於1.852公里/小時。

小烏龜:指的是工程上用的研磨機具。

★本文作者戴秀真,摘自蔚藍出版《看海記事:基隆港職人生活誌》。一本基隆港航運工作者的全紀錄,希望在波濤不斷更送的海運時代,刻畫此時海港工作者的生命故事與勞動過程,也為持續發展的基隆港,留下一點時代的印記。

《看海記事》透過30位基隆港工作者的生命故事,讓讀者看到基隆港的變遷,以及航港職人的付出。作者群包括:好風土文化有限公司、葉奕緯、鄭詩怡、林佳慧、田美子、施博文、戴秀真、廖芷瑩、林靜怡。

你可能也想看

基隆版香吉士!船廚海上煮三餐 大浪來「整盤下去」練就看天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