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兒童聽損是常見的臨床問題,部分基因突變會導致表達蛋白缺乏,進而影響內耳毛細胞與神經元功能,降低人工耳蝸植入效果。台大醫院與台北榮總團隊合作,利用新型病毒載體進行基因治療,可改善小鼠聽力與平衡表現,並顯著改善螺旋神經元的數目與型態,未來有望應用於增強現有人工耳蝸的效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與台北榮總為提升台灣醫療研究水準,自民國96年4月4日簽訂教學研究合作計畫,每年由兩院個撥款1千萬元,就不同醫療領域發展需求進行議題合作,今(20)日於台大醫院舉行成果發表會,公布30多項合作研究成果。
臺大吳振吉教授與北榮鄭彥甫教授團隊發表的兒童聽損基因治療也是其一,研究發現基因變異是導致聽神經病變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成果已發表於JCI Insight、Molecular Therapy-Methods and Clinical Development、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及Scientific Reports等多個知名國際期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振吉在報告中提到,聽損可分為傳音型與感音型兩大類,前者受損部位在外耳,後者則與神經元有關。新生兒聽損多屬於感音型聽損,根據國健署新生兒聽力篩檢統計,逾2%的兒童有輕度以上聽損,其中千分之3~4屬於中度聽損,約2/3與基因有關。
兒童聽損依照嚴重程度給予助聽器、人工耳蝸治療,過去研究已知部分基因突變如PJVK、PCDH15會導致表達蛋白缺乏,進而影響內耳毛細胞和神經的功能,降低人工耳蝸植入效果,聽力與平衡均受影響,
台大北榮研究團隊在動物實驗中,利用新型Anc80腺病毒載體對於帶有PJVK變異的基因轉殖鼠進行治療,結果發現小鼠的聽力和平衡表現,螺旋神經元的數目與形態都有顯著改善,未來有望應用於增強現有的人工耳蝸效能,為聽障患者帶來新希望,也將影響未來聽覺再生領域的研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