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澳洲生育專家哈特(Professor Roger Hart)引述多年追蹤研究結果顯示,過去50年男性精蟲數量下降約50%。他認為,這可能是各種因素引起的,但最嚴重問題就是環境中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哈特是西澳大利亞州公共生育服務的首席臨床醫師,參與「Raine Study」計畫,也就是全球為期最久、關於人類出生前到成年時期的縱向研究。科學家追蹤西澳大利亞州男性從出生到成年的情況,竟發現到了21歲時,僅14.4%人的精蟲數量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考慮所有變因後訂出的最低值。
哈特本周在澳洲與紐西蘭生育學會發表上述結果,並且形容這個發現「令人沮喪又詫異」。他向《澳洲新聞》表示,儘管精蟲數量迅速下降,罹患睪丸癌及前列腺癌的比例卻在上升,這表明精蟲減少並非遺傳因素導致,「肯定是環境因素」。
哈特將精蟲數量減少歸咎於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尤其男嬰還在母親子宮裡時,最容易受到影響,「這是我們的器官正在發育的時候。這是一段關鍵的時期。」
澳洲知名環境與生育流行病學家斯旺(Dr Shanna Swan)也支持哈特的研究結果。她向《雪梨晨鋒報》表示,如今在日常生活和環境裡常見的化學物質,正在影響精蟲數量及胎兒發育,塑膠製品經常含有的雙酚A(BPA)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斯旺表示,母親懷胎初期接觸到的化學物質,可能影響男嬰發育。舉例來說,若胎兒在子宮內接觸到香水、塑膠製品等物品內含的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可能意味著男性生殖器官發育所需的睪固酮不會增加分泌。她預期,到了本世紀中葉,會有更多人依賴生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