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小兒外傷科醫師夏肇聰是香港人,高中看到無國界醫生宣傳後立志從醫,進而來台踏上學醫之路。在台灣磨練10年後,終於在2022年首次踏進南蘇丹難民營,在有限的醫療資源下救治傷者與孩童,還曾經幫難產婦接生,媽媽將新生兒取「同名」致謝,就算現已完成任務回台,他的名字依然長存於難民心中。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年6月20日是世界難民日,今年2月發生土耳其大地震、5月又爆蘇丹衝突,以致有1.1億人被迫離家。無國界醫生基金會今(29)日舉行媒體交流會,請來醫師與後勤人員分享各地作為,希望喚起國人人道意識,關注難民現況。
「在南蘇丹做的事跟台灣一樣,只是疾病性質、器材很不一樣。」夏肇聰分別在2022年與今年4、5月被派往南蘇丹難民營,身為營地裡唯一外科醫師,出任務期間需要24小時待命,但生性樂觀的他從不喊苦,還為了病患特別「保護雙手」,休閒時只敢看書、聽音樂,偶爾也會為了醫療需求,當場發明針筒抽吸、塑膠手套充氣「醫材」,幫助病患度過難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4月15日蘇丹共和國武裝衝突升級,超過25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其中超過50萬人跨境到周邊國家,南蘇丹就收容了10萬人,不少人在逃難過程中也受了傷。
「這裡一天處理的槍刀傷,比在台灣10年還多。」夏肇聰提到,在南蘇丹期間,一天收治10名槍傷患是常態,且有不少難民是趁停火空檔跑來就醫,多虧具醫療背景難民幫忙處理手術器械、照顧病人,才能維持醫療正常運轉。
在南蘇丹出任務中,夏肇聰印象最深刻的是幫難民產婦接生過程,得知第一個小孩因難產過世,便選擇以剖腹產接生。由於手術過程為半身麻醉,媽媽聽嬰兒哭啼聲後,轉頭就問一旁助產士,「醫生叫什麼名字?」得知後便以夏肇聰的英文名Marco命名,以感謝他用手把小孩帶到世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夏肇聰笑道,那陣子自己到病房都被喊,「Marco你快去看Marco!」新生命的降生不僅為苦難的難民營照進希望,同名吶喊也縮減了醫療服務者和當地居民的距離。在第一次任務期滿離開後,夏肇聰與難民同事都成了朋友,今年再度前往「看老朋友」,原本要給小孩子吃的糖果、零食在病房就先被一掃而空,也讓他感到無奈又好笑。
台灣無國界醫生基金會成立以來,共有15人出任務,除了一名後勤人員外,其餘14人都是醫療人員。夏肇聰表示,每次結束2個月多任務回台後,都覺得要更珍惜資源、時間與身邊的人,「因為有些同事、朋友,就在衝突中往生了」。他也強調,關注難民不一定要出錢,「但可以多看看、多了解,知道世界上有這麼一批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