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經濟低迷 專家建議:政府拿出20兆改善民眾收入

▲勞動力,工廠,車間,勞工。(圖/CFP)

▲專家建議大陸官方將預算用於改變居民收入。(圖/CFP)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近期樓市、股市及經濟表現皆不振,大陸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認為,政府應該壓縮投資性支出預算,騰出一部份用於增加居民福利開支,例如拿出15至20兆元(人民幣)用於改善居民家庭收入,「政府如果能夠在家庭上面有更多支出,家庭就可以在消費上有更多支出,形成一個正向互動關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陸官方為了振興經濟,近期推出了多項刺激政策,不過,張軍在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指出,政府面臨的限制條件太多,不容易下決心,就算與2008年相比,今天可刺激的地方也不多了,「15年前,我們經濟成長的潛力相對還算比較大,現在無論從投資、房地產、貿易等各方面,成長潛力都顯著變小,推出大力度政策,經濟成長趨勢也未必會出現方向性的改變。」

張軍提到,現在整個經濟對總需求造成的下行壓力,不是一兩天形成的,有一個長期積累過程,預期也在變化,「所以,一個大規模刺激政策出來是否有能扭轉局面,其實也沒把握。」

張軍說,對於是否透過強烈刺激來解決問題還難以形成共識,但也不排除會有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比如地方債務的問題,地方政府現在普遍沒錢,債務壓力比較大,這個問題肯定要找到一些解決辦法,有沒有騰挪的空間,「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學者都建議,地方政府的債務能不能先跟中央置換一部分,也就是進行債務置換,或者對地方債務做一些國家層面的戰略性重組,專門成立一個大規模基金進行債務收購等方式來化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軍分析,經濟下行受害最大的就是民營經濟,因為沒有什麼話語權,也得不到更多支持,「民營經濟對經濟變化最敏感,無論是內部或外部,他們會有更長遠的目標,因為一個計畫要不要投,不是看兩三年,而是十年二十年,他們最重視穩定性、連續性。」

張軍表示,現在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干擾,讓穩定性、長遠性發生了變化,所以民營經濟就會更加不安,「對他們來說就變成一個巨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一段時期,推出了大量可能被誤解、誤讀的政策,對民營經濟造成了一些傷害,很容易理解為對他們的不信任。」

張軍直言,現在就是需要穩住民營經濟的預期,確保民營經濟有更長遠發展的動力,這種強調有一定正面影響,「改革開放30、40年,這些事情總是不斷地反复,反覆太多了以後,民營經濟就會變得冷漠了,再出台這些政策,就不怎麼當真了。」

張軍強調,從總需求角度來看,現在恐怕要中央政府順勢而為,把投資的預算壓縮,然後騰出一些支出去增加居民的實際收入和福利,「例如我們現在有65兆到70兆投資規模,能不能壓縮四分之一,騰出來的預算,比如說15-20兆用於支持家庭的實際收入成長和福利項目。」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軍說,從整個收入層面來看,現在勞動收入還太低,大多數勞工階級的收入主要來自於勞動報酬,因為中國過去長期是低薪、低物價的模式,「現在,需要有一個政策調整,讓勞動工資成長,大體上與名目GDP成長接近或持平,政府的收入,要有相當一部分用於改善家庭的收入。」

張軍進一步指出,這個改善,不是建造更多基礎設施,而是變成家庭收入。這些收入可以是實際收入,也可以是名義收入,例如用於減少家庭支出的負擔,這就是增加家庭的實際收入,「現在6億人的人均月收入還是3000元以下,月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000元,這跟國力不符。既然我們的國力可以動輒就花上幾千億甚至上萬億去搞形象工程,為什麼不用這些錢去為中低收入家庭的支出負擔買單呢?」

張軍還說,他一直在呼籲相關政策部門,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國家如果能夠在家庭上面有更多支出,家庭就可以在消費上有更多支出,形成一個正向互動和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