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寧倢/編譯
台灣總統大選投票日只剩不到40天,美國《紐約時報》4日刊出以「台灣選舉的不確定因素:沮喪的年輕選民」為題的報導,指出許多20歲到30多歲的年輕人厭倦了地緣政治,比起候選人關注充滿變數的兩岸關係與戰爭風險憂慮,他們更在乎的是日常生計問題,而這股情緒推動了第三大政黨的崛起。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紐時》報導提到,本屆台灣大選具有關鍵意義,台灣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潛在火藥庫,中國視台灣為其領土並宣稱若民進黨當選可能升級對台軍事威脅,因此大選結果將對台灣產生深遠影響。
厭倦地緣政治的年輕選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許多台灣選民,尤其是20多歲和30多歲的選民表示,他們厭倦了地緣政治,渴望這場競選更加關注他們的民生需求,部分人在接受《紐時》訪問時提到住房成本上漲、收入增長緩慢和就業前景縮小等問題。相當多的人對台灣兩大主要政黨——執政的民進黨和反對黨國民黨表示失望。
年輕人的這股情緒有助於推動第三個政黨的崛起:台灣民眾黨,這個新興政黨在民調中取得了一定的支持,部分原因是利用了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對於生計問題的不滿。兩大黨也提出政策方案,承諾解決這些擔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響選局的關鍵年輕票倉
《紐時》分析認為,年輕人的投票傾向與投票率,將是台灣1月13日總統大選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2020年台灣大選中20多歲和30多歲年輕族群,投票率約為70%,比例低於中老年選民,而20到34歲民眾約占台灣總人口的5分之1。
來自高雄、攻讀生物技術的25歲學生沈志祥(音譯,Shen Chih-hsiang)尚未決定支持哪位候選人,但他說,「我們厭倦了政黨之間的分歧和口水戰。與其擔心難以改變的大國政治,我更關心的是畢業後是否能找到工作、買得起房子。」高雄是南部城市,傳統上是民進黨的大本營。
報導指出,民進黨候選人、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在民調中領先數月,但他的領先優勢已被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縮小,而台灣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最近民調下滑,但他仍可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吸引曾經投給民進黨的年輕選票。
沮喪的年輕人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對《紐時》表示,就他與台灣學生進行焦點小組討論的結果,「年輕人對柯文哲的這種支持,其實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出於對他或其政策的真心欽佩,而是出於沮喪。」
南樂說,「這種認為民進黨和國民黨同樣糟糕的觀點,似乎已經在許多年輕選民心中確立扎根。」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表示,這種不滿的聲音並不意味著台灣人對與中國衝突風險漠不關心,「我認為年輕人仍然高度關注國際話題,但除此之外,他們確實關心各種各樣的問題。」青民協上月在台北舉辦總統大選青年論壇,年輕人向賴清德和柯文哲提問有關租金、電信詐騙和投票年齡議題。
自1996年台灣開始總統直選以來,沒有一個政黨連續當選超過兩屆。《紐時》表示,過去民進黨贏得大多數年輕選票,但在蔡英文總統執政兩屆之後,已經算不上新面孔,且許多台灣年輕人也將國民黨視為一個具歷史包袱、過度親中的政黨。
長期研究台灣政治並對年輕選民進行訪談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說,「對現在的台灣年輕人來說,民進黨就是建制派,不論民進黨原本想為年輕人做些什麼,目前為止都應該要做了。很多年輕人對經濟感到很不滿。」
如何說服年輕選民
最近參加了柯文哲舉辦的青年集會的20歲選民謝宇清(音譯,Hsieh Yu-ching)表示,「台灣已經停滯太久了,需要一些變革。」賴清德最近宣布了一系列青年政策,承諾改善就業機會並緩解高房價,並宣布由具3年多駐美代表經歷的蕭美琴擔任副手。蕭美琴上月在記者會上承認年輕人面臨許多家庭與社會挑戰,承諾將對就業、住房和環境議題的焦慮採取更多措施。
從台南北漂的台北科技公司員工林蜜莉(音譯,Millie Lin)說,「當我看到政黨之間的爭鬥時,有時候會覺得我的投票不能改變任何事情。」《紐時》表示,台灣的最低投票年齡為20歲,高於許多其他民主國家,且必須在居住地投票,對部分選民,尤其對年輕人來說,返鄉投票意味著一次長途旅行,所有政黨都面臨著說服選民走進投票所的障礙。
►►►拜登「未出兵烏克蘭」原因解密 美軍事專家:保留戰力防衛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