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3分鐘微短劇」近期在大陸成為年輕人在務工或休息時的「電子榨菜」,催生出不少影片創作者,憑藉創意成為業內「新藍海」,卻也衍生出諸如「平台付費」、「追劇上癮」等社會現象,引起輿論熱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澎湃新聞》報導,貴州省政協委員、紀錄片導演于慶陽表示,短劇吸引眼球的內核,仍是借用傳統電視連續劇的「招數」,即在結尾處設懸疑點,或是噱頭,吸引受眾觀看下一集。新生事物的行業規範是在發展中建立的,監管部門可適當引導。
23歲的酒店服務員小娜迷上短劇《別惹白鴿》後認為,「以前總覺得短劇很土,演員演技浮誇,故事情節老套,入坑以後卻發現也真是令人上頭,一集時間三五分鐘,很快就能追完一部劇,太適合我這種打工人。」
小娜沉浸在商業霸總與灰姑娘的甜寵之愛、當代絕望主婦的華麗蛻變等腳本劇情中,逐漸將所有碎片化時間都投注在平台上的微短劇,進而為了不停收看而不斷「充值」,有時一晚上便會花費7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的金額,陷入追劇上癮過程中的「付費焦慮」。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專畢業的刀瑩瑩原本在禮儀服務業工作,平時會拍攝短影音發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直至2023年2月,她和橫店一位微短劇導演有了聯繫,8月正式前往橫店正式進組開拍。
她表示,在拍攝微短劇過程中,片場、演員、器材都是計時收費,100集的微短劇要在5天內拍完,「短劇是描繪普通人在生活中期待的一些東西,把細微處無限放大,這種處理方式不僅很有網感,也很解壓。」
一名快遞分檢員楊一也認為,上了一天班回到家,有深度的電影、電視劇都看不下去,「看微短劇不用動腦,三五分鐘就能帶來一個爽點,就好像能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受的委屈代入進去,特別解壓。」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教授吳國宏表示,微短劇的劇本對應人們社會生活的「腳本」,「英雄救美」、「好事多磨」、「逆襲」等模式早就根植在普通人對世界的詮釋理解之中,不用過多考慮邏輯合不合理,主要是情感共鳴,「因為不出所料,所以不用深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