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西方國家指稱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引起北京強烈不滿。中國商務部政研室副主任丁維順今(20)日在一場訪談及節目指出,中國新能源出口多就意味「產能過剩」的觀點,完全站不住腳,有悖常理和常識,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澎湃新聞》指出,中國官媒《新華社》今推出的「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邀請中國商務部政研室副主任丁維順暢談當前經濟局勢,以及如何解讀西方國家眼裡的中國「產能過剩」等問題。
丁維順從兩個角度進行闡述。從國際貿易往來看,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發展,是各國基於要素稟賦、技術積累、發展路徑等形成不同產業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合作、互通有無,從而有效提升全球經濟效率和福祉。
其次,從市場經濟原理看。丁維順說,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背景下,供需問題要從全球看,不能只看一國。當今世界經濟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生產和消費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在全球視野下進行供需匹配和調節。
丁維順列舉一組數據,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長期向世界大量出口一些產品,美國生產的晶片約80%用於出口,德國、日本生產的汽車分別有近80%、約50%用於出口,波音、空客生產的大量客機也是用於出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指出,「就中國而言,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佔總產量的比例僅約12.7%。」
丁維順強調,「綠色低碳是大勢所趨,全球對新能源產品的需求持續擴大,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空間依然十分廣闊。先進產能非但不會過剩,反而是相對不足的。」
據國際能源署研究,為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均遠超目前全球供給能力。
「有關國家和地區不能一邊高舉綠色發展的大旗,一邊揮舞保護主義的大棒。」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此前就這一問題回應稱,這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和雙重標準,是一種「雙標主義」,阻滯全球綠色轉型,動搖氣候變化合作的信心,也會挫傷企業開展對外貿易投資合作的決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