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治不了的沙! 與天爭地34年「荒漠變綠洲」沙漠後退25公里

▲▼ 寧夏治沙專家 唐希明          。(圖/記者任以芳攝)

▲ 寧夏中衛治沙固沙示範基地。(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寧夏中衛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早期飽受沙塵暴之苦,經歷幾代治沙人的努力,20年來,沙塵天氣從每年300多天降到100多天,騰格里沙漠距離中衛市後退25公里。投身治沙工作邁入34年的大陸中衛市國有林場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接受訪問說,「沒有我治不了的沙。」多年與天爭地,從人工治沙到現在機械補助扎方草格,加上自己研發種植工具,已經申請新型專利,推廣到新疆與甘肅,同時受到其他國家關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個月23日,2024「走讀中國」國際媒體交流活動邀請來自非洲和亞太14個國家的記者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了解大陸近年先進防風治沙理念與方法,以及體驗讓沙地變綠地的扎麥草方格,也讓各國佩服大陸「與天爭地」的毅力。

回顧十多年前,總面積僅6.64萬平方公裡的寧夏,東、西、北三面分別被毛烏素、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包圍。而寧夏中衛沙坡頭地區處在大陸第四大沙漠騰格里的東南邊緣,是歷史上受風沙侵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因此得名沙坡頭。

早期沙塵暴情況嚴峻,當地居民吃飯配沙,衣服帶沙都是日常。1954年,為了貫通西北和華北之間的大通道,大陸開始計畫修建全長990公裡的包蘭鐵路,沿線大多是荒漠戈壁,還有140公里沙漠,沙坡頭段從高達百米的沙丘間穿過,被外界視為根本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最終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經過反覆研究,最終發現1米×1米的低立式格狀草沙障效果最佳,麥草方格固定沙丘法由此誕生,溫柔強韌草方格未包蘭鐵路保駕護航,至今60年沒有出現問題,也為往後寧夏帶來不一樣命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寧夏治沙專家、中衛市國有林場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圖/記者任以芳攝)

自20世紀50年代初,中衛市走上防沙治沙之路,一代代治沙人投身沙漠付出一己之力。中衛市國有林場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是土生土長的中衛人,從小深刻體會沙害之苦,小時後吃飯碗裡都是沙子,常常一夜刮大風,隔天家門都沒辦法開。

唐希明回憶,「70年代有一場沙塵暴,能見度不到50公尺,我正好上小學,放學時突然沙塵暴,親眼見到同學被刮到水渠裡失去生命,我內心有小心願,要好好學習,離開這個不適合人住地方。」最終,他1991年從西北林學院畢業後回鄉,在中衛治沙林場防沙治沙一做就是30多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唐希明受訪時分享,當時畢業後飛回家鄉,第一代人已經發明1米乘1米扎草方格只是固沙第一步,還在草方格裡栽苗種草才能形成永久固沙屏障,形成了一套「以固為主、固阻結合」的治沙模式,建立了「五帶一體」治沙體系。

▲唐希明示範扎方草格。(圖/記者任以芳攝)

如今新治沙模式,機械化取代人工扎方格,一天可以扎40多畝地,再加上無人機撒種子,傳統人工最多做3畝多地。2017年,他發明出一種「干」字形鐵制植苗工具,命名為「水分傳導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

此前兩人一天只能栽600-800株樹苗,一天可以種1500株左右樹苗,每一株根部剛好到達濕沙層,這不僅使得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造林勞動成本也節省了近一半,造林效率整整提高一倍,該項工具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被推廣到甘肅、新疆等地

唐希明也解釋,「我們種植這些樹,方式是先讓沙漠變成綠洲,沒水的條件下,先種下草方格,經過治理後,減少風沙流動,在有水的條件下才種經濟林,透過這樣方式5年下來,植被覆蓋率到達44%以上。」

「50、60年代幾乎是一場風一年都在刮,騰格里沙漠距離中衛市只有5公里,經過幾十年治沙治理,沙漠已經向西北方向移動25公里,現在不刮風天氣有200多天,就是經過幾代治沙人努力,沙塵暴也減少了,大家真的特別辛苦。」唐希明感慨的說。

▲寧夏治沙草方格裡面的「希望之苗」。(圖/記者任以芳攝)

相對於傳統的麥草方格治沙,唐希明還向記者介紹新型的「植物草方格」,扎好的草方格中播撒耐旱沙蒿、沙米、沙大旺等草種,通過風的作用力把種子吹落到草方格四周。種子發芽生長後可形成天然的植物草方格,從而達到永久固沙效果,有效提高植被覆蓋度。

30多年來,唐希明和團隊在沙漠中築起綠色長城。如今,中衛市168萬畝沙漠已治理約90%,唐希明參與的就超過73萬畝,同時培養300多人的治沙隊伍,並專門為他們培訓造林專業知識和技能,治沙人的故事也讓其他各國佩服,紛紛赴陸請益交流。

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影響,蒙古國76.9%的國土面積遭受不同程度荒漠化,甚至波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大陸就是受害國之一。2021年,蒙古國宣布種植「十億棵樹」計劃總統令,應對氣候變化和荒漠化等最緊迫問題,大陸林業局和草原局十分支持該項計畫,中蒙共同成立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

▲寧夏中衛治沙草方格有如一條綠色巨龍,長年與天爭地。(圖/記者任以芳攝)

唐希明也透露,其他中東國家,像是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國家及蒙古國都有來大陸請益治沙成果,包括自己也曾被邀請去蒙古國針對當地氣候環境調研考察。

回顧刻骨銘心的治沙過程,看著沙漠一點點變綠,唐希明也驕傲的說「沒有我治步了的沙!」同時感恩中衛幾代治沙人努力,自己再辛苦也值得。如今加上科技推助人力,這條鋼鐵綠色長龍繼續邁進騰格里沙漠,讓更多荒漠變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