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6年內遇3次強震 陳文山:太魯閣應該休息10年

▲▼花蓮403地震以及去年9月份地震的分析,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分析狀況。(圖/陳文山提供)

▲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災後重返花蓮,發現碼頭上升了一個涵洞高,原本船隻停靠能直接跨步上岸,震後不能直接上岸,得透過工具。(圖/陳文山提供)

記者陳詩璧/台北報導

4月3日花蓮一場大地震,造成18人死亡,還有3名失蹤者至今仍未尋獲,這場天災使得旅客不來,店家擋不住這一波觀光衝擊,選擇收店撤離,更有近百棟住家被貼上紅、黃單,長年研究花蓮的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災後親赴花蓮,了解到花蓮漁港邊堤防拉升一個涵洞高,這使得船員要上下船,都得使用輔助工具,才有辦法上下岸。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震後到花蓮演說,結束後跟著居民到地震錯動的地層以及花蓮漁港看看,發現很多區域,包括堤防抬升一個涵洞高,大約3、40公分,是很高的落差,漁民要上下船不方便,有得只能另外搭個梯子才行。

▲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提到,這次災情,對花蓮市區影響滿大的。(圖/記者陳詩璧攝)

陳文山進到市區時,看到不少房子因地震龜裂或倒塌,「這次的紅單,其實有一部分只要補強就可以住,若有結構師來幫忙鑑定,結構師認定補強就OK的話,房子補強完就可以回去住,另一種連補強都沒辦法,就必須拆除,若屬於後者,陳文山建議拆除,因為只要來個中型地震,就很可能就倒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文山提到,這棟大樓外觀裂到打叉叉的不適合居住,必需要補強跟找鑑定師了解結構問題。(圖/陳文山提供)

他同時也點出問題,「災民現階段有個困難點,要拆的房子,政府不不幫拆,自付費用就很高,尤其高樓大廈,可能要好幾千萬,而且他們還在付貸款。因此,我個人認為,這些要拆除的房子,政府應該幫忙拆,如果住戶願意拆,政府就幫住戶拆了,由政府來負擔一部分費用,對災民也比較好,因為拆掉後要重建,是一筆錢」。

目前政府有公告花蓮那些地段在斷層帶上,但是這些地震資訊,提供還不清楚,應該要再加強標示出隱藏版,包括過去經常發生地震這種的資訊,也可以讓民眾知道,這樣,民眾對自己住家安全各方面,就會更警惕。房子如果蓋在地震斷層帶上,地震錯動,整個上下或左右側的話,就整個都毀了,所以你就避開這一條地震斷層帶,原本是橫跨,現在蓋在2旁,錯開之後,就能儘量避免地震造成的屋損。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0403花蓮震災受損最嚴重的天王星大樓傾斜嚴重,拆除團隊當時急忙堆建拆除施作平台。(圖/記者湯興漢攝)

整理過去,花蓮在6年內發生3次大震,2018年2月芮氏規模6.2強震,造成17人罹難、2022年3月23日芮氏規模6.7,2024年4月3日芮氏規模7.2地震,釀成18人死亡,每次都造成一定程度的災害。陳文山提到,花蓮斷層特別多,當擠壓碰撞的地方,累積的能量特別大,比台灣西部都要大,所以發生大地震的頻率會比較高。

 

▲太魯閣沿線在地震過後仍危險,陳文山建議若真要上山,走山路時戴安全帽沿山壁走。(圖/資料照/記者陸運陞翻攝)

0403地震重創太魯閣區域。陳文山認為,太魯閣10年內都不應該開發,儘可能不要讓遊客進去,因為那邊真的蠻危險,陳文山提醒,這十年內若到太魯閣沿線,一定靠著山壁走,因為岩壁比較陡,落石掉下來會彈跳,彈會彈到外面去。走在公路上,要沿著山壁邊走,被打中的機率低很多,另外,聽到落石聲,就往山壁靠,至於下雨天,建議不要前往。

 

▲太魯閣景色優美,但在403地震時,有不少路段受損。(圖/資料照/記者蔡玟君攝)

陳文山建議,短期想要推廣觀光,花蓮還有很多海岸線美景,台9線和台11線沿路都很漂亮,讓太魯閣休息的這幾年。若以長期來看的話,建議比照美國作法,在環境優美的地方建設養老村或藝術村,花蓮就很適合發展這一塊,讓老年人和藝術家進駐,給藝術家創作的空間,更讓需要好山好水的老年人有去處。

現階段,花蓮有些音樂祭或是活動規畫,陳文山覺得短期看得到效果,長久經營的話,可把廢棄國小拿來給藝術家駐村,或是建設成醫院,在地發展經營,而且要長久,才不會活動結束,人潮也遠去,沒有工作機會,花蓮人被生活壓力逼迫到出走的狀況仍然會再上演。

至於交通問題,不侷限於鐵路、公路和飛機,重啟藍色公路,建設花蓮輪同時結合觀光,也是一個方式,不要讓遊客只「路過」花蓮,陳文山提到,從大學開始就經常往來花蓮,論文等研究報告都是以花蓮地質為主,退休前每年都帶學生到花蓮上課,但他說,40年過去,花蓮沒有什麼太大變化,若是有更多特色,可以讓旅客留在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