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紹堅/台北報導
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上任已近五個月,面對在野立委質疑海基會預算大增四成,他向《ETtoday新聞雲》透露,自己花了一些時間跑立法院,向立委強調預算其實沒有大增,也說明海基會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坦白講,沒進海基會之前,我也不知道海基會在做什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羅文嘉日前接受了《ETtoday新聞雲》的專訪,他坦言,自己過去就跟大多數的國人一樣,不知道海基會的業務內容,「海基會以前就不是太高調的單位,存在感沒那麼強烈,跟一般老百姓的生活也沒有太多直接關聯,除非你是台商、台幹、旅遊業者,或是在大陸就學的台生,才有可能比較認識。」
羅文嘉直言,即使是過去兩岸官方還沒斷聯,交流密切的時候,大家也不太知道海基會,「我是來了海基會之後,才知道海基會的三大任務:交流、服務、協商。」
海基會明年的預算被在野立委質疑大增四成,羅文嘉說,他花了一些時間跑立法院,說明海基會做了哪些事情,「很多立委聽了我們說明才知道,原來海基會做了這麼多事情。」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羅文嘉也提到,海基會的預算分成兩個部分,一部份是來自陸委會的補助,另一部分是自籌款(大部分是向民間企業募捐),預算乍看之下大增四成,但其實加總後並沒有,是由於補助的比例增加了,自籌的比例減少了。
會決定將補助的部分增加,自籌的部分降低,是因為羅文嘉認為,海基會的工作業務不應該是拼命向民間企業募款,而是接受政府委託執行業務,「這是政府該做的事情,我們是民間單位,你委託我們做,本來就應該付費給我們,為什麼還要我們自己去找錢?」
羅文嘉解釋,海基會今年度預算的比例,自籌款高達43%,相當不健康的,「這些錢幾乎都是向民間企業募來的,民間企業為什麼要捐錢給你?不覺得奇怪嗎?我們不是要政商關係簡單一點嗎?民間企業講求獲利,必須對投資人負責,那他們捐款給海基會的利益是什麼?這不是很容易產生困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是,羅文嘉在與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溝通過後,最終達成共識,將比例調整成自籌的部分30%,陸委會補助70%,「其實我也可以去募款,但是我覺得我來海基會的工作,應該是把兩岸交流做好,想辦法突破兩岸僵局,這才是重點。」
除了預算結構的調整,羅文嘉也希望海基會能從人事方面進一步「轉骨」,首先就是「年輕化」,羅文嘉說,海基會現在的人員平均年齡超過50歲,偏高,其中又有30%以上是工作滿25年的,幾年之後可能就面臨退休,可是年輕的幹部能不能接上來,這將是一個問題,所以必須將人才培訓好,才能傳承下去。
第二是「戰略面」的訓練,羅文嘉說,除了專業技術方面,海基會的人員還要認識整個大環境,知道戰略,未來去談判的時候,才知道戰術要怎麼調整,這部分是他認為比較欠缺的,主要是30年來國際情勢一直在變化,必須要跟得上。
羅文嘉透露,海基會接下來會招聘一些新的、年輕的幹部,而且是在國際政治、兩岸、談判的專業上能夠栽培的,所以現在海基會也開始密集辦理各種內部的研習、座談、工作坊,「我們加強了與外界智庫的接觸,包含學界、國際政治、兩岸研究的,還有個人、學校、團體或單位,海基會應該強化與他們的聯繫,整合各方的資源,這樣能力才會提升,而不是所有事情都自己來。」
除了人才方面,羅文嘉認為,海基會要加強與社會的溝通,因為任何國家的重要政策都必須得到國民的支持,兩岸政策當然也一樣,否則海基會受委託去談判,結果主張都不受國民認同與支持,那在第一線根本沒有籌碼談。
下一個方面是「中國識讀」,羅文嘉說,要談判的話,一定要認識對手,理解中國現在的政治、社會、經濟,必須準確掌握所有的資訊,不能只是憑空想像,否則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這不只是透過對方在媒體上的發表,還有更多其他的資訊、情報來源,並且要進行歸納、分析與判讀。」
羅文嘉坦言,自己大概是海基會最「話多」的秘書長,會說這麼多,也是希望大家能更了解海基會,「我最直接、便宜的做法,就是每兩周一次的記者會,我親自來主持,除了基本的政策外,也回答大家的疑問,專訪也幾乎都答應,不管多敏感的問題,也都會盡量回應。」
不只自己「話多」,羅文嘉也鼓勵同仁一起「話多」,最近幾個月,他要求各處的處長必須走進大學,向兩岸相關科系的學生們做分享,同時,他自己則是到不同的政府部門,做跟兩岸議題有關的演講。
羅文嘉強調,海基會的大家以前可能都不敢講,他會講這麼多,是因為他認為跟社會的溝通非常重要,而且他認為他還講得不夠多,「所以我們的主管也要出去講,因為你不講的話,你就會被其他的訊息蓋掉,即使兩岸議題還是比較冷,但至少你先去影響那群比較關心的人,這就跟兩岸一樣,立場可能不同,但還是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