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申遺成功 擁44項非遺世界總數第一

▲▼  春節、非遺申請成功           。(圖/翻攝央視)

▲中國「春節」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圖/翻攝央視)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日前,大陸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評審通過,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大陸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陸媒報導,2022年7月,大陸文化和旅遊部著手推動春節申遺工作;2023年3月31日,大陸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提交了申報材料;同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2024年12月春節申遺成功,整個過程歷經兩年多的時間。

據不完全統計,近20個國家和地區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作為中國人最隆重、最熱鬧且象徵著團圓和希望的節日,春節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

「春節是中國農歷的歲首,也是農歷文化的核心。」春節民俗眾多,包括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吃餃子、吃年夜飯、除夕守歲、發壓歲錢、拜年、逛廟會等,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

▲過年寫春聯、貼春聯、吃餃子,拜年等習俗深深影響每一位中國人。(圖/翻攝央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農歷誕生於上古時期,彼時中原曾遭遇多次氣溫劇烈波動,對當時的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打擊。農歷正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應對氣候變化週期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指導農業生產、延續文明的重要依託。

2016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二十四節氣,也是老祖先觀察太陽運動的規律總結。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指出,「它的意義特別重大,在於它強調了我們所說的過大年,能夠在世界範圍受到大家的尊重和保護。」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20個國家和地區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圖/翻攝央視)

在此次春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前,中國的端午節和二十四節氣分別在2009年和2016年也被列入此名錄;羌年作為羌族的傳統節日,在2009年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了解,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共分為三個類別,分別是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名錄和優秀保護實踐名冊。「春節」申遺成功的第二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5日審議並通過「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三個非遺項目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再加上春節申遺成功。

至此,大陸官方申請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代表作名錄39項、急需保護名錄4項和優秀保護實踐名冊1項,共44項,總數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