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巧藍/彰化報導
健保署推動「急性後期照護(PAC)」幫助病人急性疾病後的功能回復,避免演變為失能。目前適用對象包含腦中風、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衰弱高齡等4種。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相關需求會越來越多,健保署長石崇良今(28)日表示,將研擬再擴大PAC適用範圍,增加適應症,也應讓接受PAC的時間彈性增加,最後則是要討論後續和長照等服務的銜接,希望明年下半可以試辦。
石崇良今日赴彰化視察中部地區居家醫療等執行情況,特別到員郭醫院了解該院執行急性後期照護(PAC)整合居家醫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員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郭亭亞表示,PAC計畫如同復健衝刺班,健保目前對象包含腦中風、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衰弱高齡等四類,依照程度不同,會有住院、日照、居家的PAC。其中住院者復健強度較高,若患者功能逐漸提升,也可以轉換為居家模式,團隊會每週到家中執行5~6次復健,讓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得到照護,支援人們按照想要的方式生活。
石崇良致詞表示,國內長者約有15%為失能,另85%長者處於健康或者亞健康狀態。然而從亞健康到步入失能的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就是急性疾病發作之後可以恢復多少功能;長期失能與復原之間的關鍵就在於「黃金治療期」投入了多少資源,也就是PAC。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石崇良以腦中風為例,在急性發作期有第一個黃金治療時間要取出或者溶解血栓,然而急性期之後,還是有一些患者可能會落入失能,所以急性期穩定之後還有第二個黃金期,在後續3~6個月期間要進行不同程度復健介入和疾病控制。
石崇良指出,高齡化社會可能遭遇需要PAC的情形越來越多,可能像是一個敗血症,就會讓患者的功能急轉直下。他透露,將進行PAC的檢討,第一是將適應症再擴大,第二則是使用PAC的時間,目前是以一個月為原則,也要討論依照患者情況給予彈性調整,第三為PAC執行後的銜接,包含居家環境的調整,讓個案可以回歸社區或者銜接居家醫療、長照機構等。石崇良表示,相關檢討預計明年上半完成,下半年就有可能以試辦計劃的方式執行,隔年再搭配預算擴大辦理。
郭亭亞也分享,員郭醫院提出「急性後期照護與在宅醫療整合照護創新方案」,幫助PAC患者銜接後續在宅醫療;另一方面,居家醫療個案若因急症造成衰弱或功能下降,可銜接急性後期照護團隊,在家中以高頻率的復健,協助個案重拾獨立生活能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