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會議玩假? 陸評論:顯示蘇貞昌的焦慮與張狂

▲民進黨日前召開中國事務委員會,黨主席蘇貞昌會後召開記者會說,自信積極鼓勵兩岸智庫與地方執政縣市的交流。(資料圖/東森新聞)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民進黨兩岸路線引發外界關注,一篇評論指出,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為了包裝「台獨」、騙取選票,用了一年時間,又是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開4次委員會議,又是裝模作樣地開了9次華山會議討論大陸政策,結果1月9日揭鍋一看,這套「調整民進黨大陸政策」的把戲破功了,失敗了,演砸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台灣網》報導,評論者姜小涼指出,2012年,蔡英文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落敗,之後指出民進黨輸在處理兩岸關係這「最後一哩路」上。時至今日,民進黨這「最後一哩路」跨過去了嗎?民進黨這一系列兩岸政策調整可謂糾結輾轉,卻一直原地打轉,不僅沒有前進反而在「獨」的路上越走越遠。

同樣是2012年4月,蘇貞昌説出他的兩岸政策承諾,「用對話代替對抗,用互動追求互利互惠,促成共存共榮。」時至今日,不知他自己是否還記得?縱覽這份民進黨剛出台的「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想必不難得到答案。報告洋洋灑灑從五個方面闡述4次委員會議、9次「華山會議」的結論,卻絲毫沒有看到其積極可行的兩岸佈局,民進黨就在自己為自己圈限的境地裡,繼續坐井觀天。

蘇貞昌焦慮嗎?當然焦慮!這份焦慮為民進黨人所共有,來自如何突破兩岸政策困境,跨越最後一哩路的真實緊迫。儘管這份紀要字裡行間極盡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對立,也絲毫掩蓋不了民進黨和蘇貞昌在兩岸政策上想要有所作為,卻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的焦躁。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他們焦慮。因為只有「台獨」分子沒有從兩岸和平發展中得到好處。他們感受到的只有危機、衝擊和被邊緣化,並本能地將這些轉化為了對兩岸交流詆毀的張狂,絲毫不正視兩岸關係積極正面熱絡的進步。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紀要中強調「兩岸交流是必然趨勢,要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諷刺的是從後文內容來看,依舊只是一紙空文,連早前謝長廷所提出「憲法共識」,以及日前柯建銘提出的「凍獨」建議都不見蹤影,隨處可見其抹黑兩岸交流的「台獨」意識形態,就更不必期待民進黨建立一個與大陸交流的基礎。沒有基礎,再怎麼焦慮,再怎麼叫囂,所有的一切必將是「空中樓閣」。

困境中的民進黨與蘇貞昌,不得不搬起「焦慮」與「張狂」兩個武器,為其裝裱在光鮮外表下的「台獨」而掙扎。一面説要「對兩岸關係必須有新的體認」,一面堅持其「台獨」立場與核心價值不變;一面説要「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一面又否定ECFA及後續經濟協議的內容與成效;甚至為了讓這份紀要看起來更漂亮,提出「善待陸生、陸客、陸配」,這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打著「改變」與「務實」的旗號,召開如此聲勢大歷時久的系列華山會議,在外界的期待中,最終竟在「台獨」之路上越走越遠,如何不令人唏噓失望。蘇貞昌難道已經忘記,陳水扁當年一意孤行給台海局勢帶來的動蕩不安?紀要中一再強調「主流民意」,試問民進黨,何為台灣主流民意?難道是給兩岸帶來動蕩不安的「台獨」?還要繼續走陳水扁的老路嗎?

民進黨此次産出的「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可謂矛盾重重、漏洞百齣,最終兩岸政策調整還是未有進展。遮住蘇貞昌與民進黨「視線」的,正是「台獨」。畫地為牢的蘇貞昌,你還要焦慮多久?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