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一絕「弓魚」技藝 活魚離水一天不死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魚離不開水,這是大眾普遍認定的事實。不過,最近網上流傳一篇文章稱,只要把魚「弓」起來,即使一整天不沾水,魚也不會死。事實上,福建建甌市確實流傳著這種鮮為人知的神技,而且神技已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網上流傳這篇名為「今後菜場買來的魚再也不需用水養了」的文章顯示,「弓」魚具體做法是,在魚嘴唇上札一個洞,將繩子穿入打結,將魚身弓起,繫魚嘴後的延長線札住魚尾,使魚保持弓姿。(下圖/翻拍影片,下同)

對此,浙大動物科學院教授邵慶鈞接受《錢江晚報》訪問時表示,憑他多年研究,本來覺得光一條繩子就能讓魚離開水體而不死,是「不可能實現」,但之後他認真進行了實驗,並糾正了自己的看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邵慶鈞解釋,「把魚『弓』起來後,因為頭尾均被繩子固定,它的活動能力大大下降,這樣就使得魚減少了氧的消耗。」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說,魚能不能活下來歸根到底是因為氧氣,要嘛減少氧氣的消耗,要嘛吸進足夠的氧氣。而弓魚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這2個關鍵點。

「弓好的魚掛起來後,幾乎所有的魚嘴都是張開的,這和其他狀態下的魚完全不同。」邵慶鈞認為,這種情況下,只要保持魚鰓濕潤,魚依然能呼吸,能從空氣中獲得氧氣。一方面魚被固定,在被動的「安靜」環境下耗氧量小,另一方面又能從空氣中獲得部分肌體所需氧氣,自然能活更久,短則10幾、20小時,長則30至40小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他表示,魚種不一樣,被弓的魚能活的時間也不一樣。另外,氣溫與濕度也是關鍵,「氣溫太高,耗氧量太高,空氣中的濕度也會降低,一旦魚鰓中的水分被蒸發,魚就無法呼吸,無法從空氣中獲得氧。」

據悉,弓魚是在福建建甌市傳承了兩百餘年的傳統綁魚技術,被視為閩北一絕,始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雖一度被誤解為魚腹灌水欺市,但終因顯著的保活保鮮價值,最終得到保護、延續。2008年,弓魚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弓魚不死之謎。(此為鳳凰視頻,如遲滯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