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ell 33擁星際鑽戒 2500光年外偶然的美麗

▲行星狀星雲編號為PN A66 33(Abell 33)被捕獲一張美麗的星際鑽戒景象。(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國際中心/台北報導

天文學家利用歐南天文台(ESO)位在南美智利的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捕獲一張美麗的星際鑽戒景象,只不過這是個偶然的美麗,行星狀星雲與一顆前景恆星恰好排列在同一視線方向上的結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行星狀星雲編號為PN A66 33,另一個更著名的稱法是Abell 33,位在接近長蛇座Alpha(星宿一)的方向上,距離約2500光年。這是類似太陽的恆星在年老之後,外層大氣被向外吹出成氣泡狀的結果;更特別的是,整個行星狀星雲近乎完美對稱的球形,讓這個星際鑽戒景象更顯精緻美麗。像它這麼圓的行星狀星雲並不罕見,通常只有些微擾動,例如恆星自轉的方式或中央恆星有伴星、周圍有較濃厚的星際介質等,就會破壞行星狀星雲的對稱性,使其外型多多少少有些不規則。

絕大部分質量與太陽類似的恆星的生命終點是體積小、非常緻密且熾熱的白矮星。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白矮星會逐漸冷卻;與此同時,原本恆星最外層的氣體也逐漸向外膨脹,形成行星狀星雲;通常行星狀星雲的模樣就是彩色的發光星雲包圍著小而明亮的中央星(central star)。

Abell 33前身恆星(progenitor star)的核心部分正在逐漸演變成一顆白矮星,在Abell 33中心的白色亮點就是這顆恆星殘骸,即前述之中央星;不過它並沒位在Abell 33的圓心,而是稍微偏離一點。這顆恆星殘骸實際上比我們太陽熾熱而明亮許多,其發出的紫外輻射足以讓向太空奔去的行星狀星雲發光,這才造就了我們所見的鑽戒戒身部分。

在Abell 33邊緣、相當於鑽石位置的亮星,編號為HD 83535,視亮度約7.2等,只是顆普通的白色恆星。它大約位在地球到Abell 33的中途,與Abell 33並沒有時值上的物理關聯,純屬巧合的排列在同一視線方向上。雖然這顆恆星以雙筒望遠鏡便可看見,但Abell 33本身卻很暗,必須使用口徑大一點的望遠鏡才能看到,若望遠鏡上有加裝適當濾鏡會更容易看見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好玩的另一件事是:在銳利的高解析影像中,Abell 33的中央星其實是個雙星;但是真的物理雙星,還是只是剛好排列在同一視線方向上的假雙星,就不得而知了。

天文學家艾伯耳(George Abell)於1966年時編纂了一個「艾伯耳行星狀星雲表(Abell Catalogue of Planetary Nebulae)」,總共包含86個天體,Abell 33便是其中之一。除了行星狀星雲表外,艾伯耳也在天空中仔細搜尋星團,最後蒐羅了4000多個星團,整理後建立了艾伯耳星表(Abell Catalogue)。(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