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針對《自由時報》25日以大篇幅批評馬政府ECFA政策,認為並未加速台產輸中,行政院政務委員尹啟銘26日跳出來痛批,《自由時報》根本故意修理ECFA,對ECFA的效益予以扭曲,若不是該媒體連ECFA的基本內容都渾然不知,就是在故意誤導人民。
尹啟銘表示,該報最大的錯誤是把台灣出口到大陸的成長率作為ECFA效益的指標。實際上台灣出口到大陸的產品有8、9千項,依據ECFA規定可以享受輸往大陸免關稅的產品只有539項(稱為早收產品),占2009年台灣出口至大陸總金額的比重只達16%,《自由時報》卻把全部8、9千項產品出口到大陸的成長率作為該539項產品的成長率,以之批判ECFA效益不彰,根本是荒謬至極。
尹啟銘拿出經濟部國貿局統計資料指出,今年1~9月我出口至大陸所有貨品金額是59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10.4%;但是其中屬於ECFA早收產品出口到大陸的金額為135億美元,則是比去年同期成長20.8%,遠高於總體對大陸出口的成長率,這就是我們所要的ECFA效益,也證實了ECFA確實對台灣產品出口到大陸發揮了效用。《自由時報》只去看10.4%,而不談20.8%,很顯然的,目的就是要扭曲ECFA的效益。
因此,尹啟銘認為,經由前面所述,就可知ECFA對提升台灣在大陸進口市場的競爭力是有幫助。至於台灣在大陸進口市場的市占率下滑,並不是今日才發生,早在民進黨執政時就已經成為趨勢。台灣出口在大陸進口市占率是於2002年達12.9%的最高峰,此後是一路下滑,至2007年降至10.6%,2010年降為8.3%,《自由時報》談到台灣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占有率下滑,指出ECFA沒有改變台灣在中國大陸市場競爭力下降趨勢,根本不是事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為何台灣在大陸進口市場占有率會一路下滑?尹啟銘指出,關鍵因素在於廠商大規模外移,我國外銷訂單海外(主要是大陸)生產比重於2000年僅13.3%,至2007年快速攀升到46.1%;尤其是資訊通信產品,海外生產比重於2000年僅24.9%,至2007年高達84.3%,可說是外移殆盡!自由時報還要把責任推給ECFA嗎?
針對《自由時報》說,有了ECFA,台灣資金加速西移中國大陸,並舉經濟部投審會今年前八月核准赴大陸投資金額破10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3%作為說明,尹啟銘解釋,其實那只是企業投資計畫核准的金額,類似「預約」的性質,實際進行投資的金額與核准金額有相當大的差距。依據中國大陸「商務部」的統計,2010年台商赴大陸投資實際金額24.8億美元,但是經濟部核准金額為146億美元;今年1~8月經濟部核准金額106億美元,但是大陸對外宣布台商投資實際金額為14.3億美元,顯示台灣資金並未有加速西移大陸之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