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搶中元普渡商機 量販店聯名卡優惠比一比

量販店掀起聯名卡大戰,銀行也針對各量販店推出聯名卡,提供各式各樣購物優惠,讓買東西不只有折扣,更能享受現金回饋以及各種優惠。究竟這麼多張聯名卡,哪張最好用?

文.洪佩玲

小時候跟母親到傳統菜市場的場景依稀在眼前,隨著社會結構改變,對於都會區的家庭,因為工作忙碌,一次購足省時省力的量販店應運而生,國內幾家大型量販店,如大潤發、家樂福、頂好、COSTCO、全聯等,因貨品齊全,可以滿足一次購足的需求,又能買到俗又大碗的商品,成了民眾購買民生用品的首選。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到假日,量販店成了家庭必逛的休閒場所,民眾也很習慣到這些地方採購生活用品,甚至已經取代傳統市場,成為家庭主婦買菜的主要地點。

中產階級最愛 聯名卡成長三成

以往來逛量販店的客戶大都是辦會員卡,而只要辦了會員卡的民眾,不論是消費水平或忠誠度相對比較高,銀行業者與量販店業者看到商機,例如大潤發、家樂福、COSTCO、頂好等,都與特定銀行合作推出聯名卡,而量販店聯名卡也成為消費者必備的支付工具。

根據家樂福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2014)年四月為止玉山家樂福聯名卡已有近一百萬張,2012年十二月到2013年十二月聯名卡數成長30%,店內刷卡金額成長25%,店外刷卡金額則成長60%。

至於台新銀行看準大潤發賣場遍布全台,可以帶進許多以往不易接觸的客戶,也常有許多創新行銷作法,例如今年首推APP集點,是極具競爭力的合作夥伴。由於持有台新大潤發聯名卡者有49%是介於四十~五十五歲的忠誠客群,也帶動今年上半年簽帳金額較去年同期成長25%,發卡量成長165%。

至於上海商銀主要客群以都會女性、家庭主婦、上班族等為主,每張卡每月平均消費約六千元,頂好卡全年消費約十六億元,看準商機讓雙方一簽合約達五年之久。

對此家樂福全國公關經理何默真表示,會到賣場消費的族群大都是家庭為主,相對忠誠度也較高,根據統計,至家樂福賣場消費的族群以北部民眾較習慣使用聯名卡,而以現金及信用卡的比例各是50%。事實上,量販店及銀行業者皆不諱言表示,合作推出聯名卡之後,證明到量販店消費的民眾頻率更高了,無形中也帶動銀行的簽帳金額。

量販店掀起聯名卡大戰,像是台新銀行的大潤發卡、玉山銀行的家樂福卡、上海商銀的頂好超市卡與國泰世華的COSTCO卡等,甚至中國信託與全聯合作模式與一般聯名卡模式有所不同,其合作範圍包含所有中信卡,只要持有任何一張中信卡就可享全聯刷卡消費優惠。

中信銀表示,這樣的合作模式有三大利基點:移轉現金交易,提升中信卡消費金額;結合全聯通路及會員優勢,發揮中信卡推廣綜效;建構中信卡專屬優惠,創造產品特色。

中元普渡 銀行搶攻三百億商機

量販店已經成為許多人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必去的地方,而銀行也針對各量販店推出聯名卡,提供各式各樣的購物優惠,讓買東西不只有折扣,更能享受現金回饋以及各種優惠。

尤其隨著中元普渡到來,也是量飯店搶攻客戶的好時機,各家量販店無不卯足勁做促銷,搶攻這一波超過300億元的中元節商機。何默真表示,通常中元普渡及過年檔期是大賣場的旺季,過年與一般平常日業績相比成長將近一倍,至於中元節活動期間使用聯名卡筆數大約110萬筆。

中元普渡台新銀行推出只要八月份持大潤發聯名卡刷卡消費滿2萬元,可兌換50枚鍋具換購貼紙,憑此以10元換購雙人牌牛奶鍋一個,另外八月份持大潤發聯名卡單筆分期滿1萬元送大潤發提貨券200元。

玉山銀行則推出即日起到八月十二日在家樂福店內刷聯名卡單筆滿2500元,送安妮兔收納桶,以及購物滿2000送200元家樂福現金折價券,現折50元!

為迎戰中元節旺季,中國信託銀行與全聯聯手出擊,即日起至八月二十日止,只要在全聯刷中信卡單筆滿300元就有機會抽汽車,另外,刷中信卡買「鬼太郎收納便利箱」不但享有優惠價333元,還可獲得第三次抽轎車機會,並加贈30元刷卡金。

中國信託結合全聯、家樂福、大潤發、頂好與台糖量販等各大賣場攜手合作。活動期間只要中信卡友至上述賣場刷中信卡消費即享有不同優惠選擇,包括滿額送提貨券、百萬刷卡金回饋以及早餐兌換券等多項好康。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泰世華銀行則與家樂福、愛買、台糖及大買家等特店有專門的優惠活動,只要特定期間在店內刷卡消費滿額即可兌換滿額商品,例如在家樂福只要單筆滿3500元就送家樂福提貨券100元; 或是在愛買單筆滿2500元送Glasslock強化玻璃微波盒;大潤發則是單筆刷3500元就送7-11禮券100元。另外,指定頂好、松青、棉花田、聖德科斯及無毒的家超市消費,可享每周三單筆刷888送100元刷卡金活動。

物價上漲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辦張量販店的聯名卡,除了有首刷禮,針對近期中元節還有滿額禮,換算下來回饋率也超過50%。(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728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