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簽兩岸服貿協議 馬英九:台灣電子商務去不了大陸

記者陳弘修/台北報導

總統馬英九日前接受半島電視台專訪時,除一一回應香港民主、台灣主權與定位、馬習會等議題外,對於引發今年三月太陽花學運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也再度提出說明,他表示,與大陸打交道時,我們特別強調要把風險極小化,但是沒有人相信,所以我們感覺到反對者有一種莫名的恐懼(inexplicable fear),沒有很強的理性基礎,就只是討厭、不喜歡中國大陸,因此有時候會把有些對我們根本無害,甚至有益的開放當做是一種傷害。

對於從香港的例證可見中國大陸在區域的角色愈趨強勢,馬英九表示,台灣是一個小而開放的經濟體,台灣的經濟成長有70%要靠對外貿易,而中國大陸已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03年也成為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所以無論我們喜歡或不喜歡,這都是一個客觀的經濟現實,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它,只能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選擇一些對我們有利的方式,做最好的安排。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英九強調,所謂最好的安排,就是把風險極小化,把機會極大化,這6年來我們做的都是這些,我們都知道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不能過度,但我們也不可能不與他們貿易,距離這麼近,雙方又在文化與地理等各方面有這麼密切的聯繫,同時對臺灣的廠商而言,到大陸做生意確實有它的利基,在這種情況下,不是政府能阻擋的,我們只能做到一個程度,讓它對我們最有利。

馬英九指出,他在上任前,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已占總外銷量的40%,但他上任6年來,大家預期一定會增加得更快,但反而減少了,降低1個百分點,變成大約39%,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分散出口市場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政策,當我們發現出口到中國大陸已占了四成,因此加速發展與東協(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使得雙方的貿易量從原先的15%增加至19%,以平衡出口比例。換言之,我們從事與中國大陸的經貿活動,還是非常審慎的。在這個地區,中國大陸周邊有23個國家,其中有17個國家以中國大陸做為第一大貿易夥伴,由此可知這是一個區域趨勢,但當我們以大陸做為我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同時,我們可以適度降低與大陸的依存度,這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對於媒體質疑台灣內部其實也看到反對中國大陸的聲浪,例如,學生的示威抗議,以及攻占行政院,還有學生上街頭等,人民是否會認為這是因為中國大陸對於台灣的控制會超過台灣的能力範圍,馬英九解釋,有關服貿協議的內容其實很多都是誤會,有些項目我們沒有開放,尤其完全沒有開放大陸到台灣經營媒體,也沒有開放讓大陸勞工來台,甚至沒有開放大陸計程車來臺營業,開放的幅度其實沒有很大,但反對的人經常會把內容誇張,說如果我們開放,會讓幾百萬個大陸勞工來臺,這完全不是事實。

馬英九進一步指出,外界常誤解這個道理,因為我們簽服貿協議,其中不涉及人員流動(the movement of people)的部分。很多人都不知道,以為我們會開放(這些項目),其實我們不會。舉例來說,我們對開放大陸銀行來台限制很嚴格,到現在為止,我們只有開放兩家而已。反對者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很害怕與大陸打交道,實際上根本沒有這麼嚴重,尤其是有些項目,特別是零售業,開放到現在已經四年了,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nothing happened),我們也開放餐館,其他很多服務業在簽服貿以前也已經在WTO架構下開放了,到現在也沒有問題,但確實有一些學者拼命講我們開放大陸勞工,其實我們沒有。相反的,我們開放了兩百多家大陸企業來台,他們創造了九千多個工作機會,並沒有帶來大陸勞工,只有帶來企業幹部(only executive staff, no blue collar workers)。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英九表示,這些事實我們天天在講,但是沒有人相信,所以我們感覺到這是一種莫名的恐懼(inexplicable fear),沒有很強的理性基礎,就只是討厭、不喜歡中國大陸,因此有時候會把有些對我們根本無害,甚至有益的開放當做是一種傷害,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與大陸簽服貿,有些我們很強的(產業),例如電子商務(e-commerce)就沒辦法去大陸。

同時,馬英九也強調,我們在審查大陸企業來台方面非常嚴格,不會輕易開放,既使簽署後,我們還是會審查,這點真的不必擔心,從過去的紀錄來看,退件很多,以至於大陸現在來台的投資興趣根本不高,因為他們覺得限制太嚴。尤其我們與大陸已經簽訂了服貿協議,到現在一年多(立法院)都不通過,然後還說要重新談判,這在國際間對我們也不好,其他國家會認為我們不是可信賴的貿易夥伴,這對我們國家是很大的傷害。這也是為什麼《亞洲華爾街日報》社論指出《台灣自甘落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就是這個道理。實際上這對台灣沒有這麼大影響,而且讓我們對大陸能做更多投資,其實對我們來講是比較有利的,我們的服務業可以成長37%,大陸的服務業只會成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