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輪事件66周年 罹難家屬老淚縱橫:我們真的是逃亡

▲民進黨立委鄭麗君與太平輪事件受難家屬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與還原歷史。(圖/記者劉康彥攝)

記者劉康彥/台北報導

「太平輪事件」66周年前夕,受難者張昭雄、孫全堂等人20日下午在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台灣民主學院主任楊長鎮,以及《太平輪1949》作者張典婉陪同下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還原太平輪沈船事件,並將設在基隆海軍後勤指揮部營區內的紀念碑遷出營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鄭麗君也將提出臨時提案,要求政府重修、搬遷紀念碑至基隆中正公園等適當場所,並訂定1月27日為國定紀念日。她強調,太平輪事件不只是受難者家庭的歷史,更是台灣移民史的重要事件,政府必須正視、還原與紀念。

由國際名導吳宇森掌鏡、金城武及章子怡擔綱演出的《太平輪:亂世浮生》搬上大銀幕後引發討論。罹難家屬張昭雄感嘆,影片完全是談戀愛,和罹難的太平輪是兩回事,「我們真的是罹難逃亡,很不得已才搭乘太平輪!」

▲太平輪沈船事件受難家屬張昭雄。(圖/記者劉康彥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憶起亡父,他不禁哽咽落淚,強調因「國共內亂」才迫使父親搭乘太平輪返回上海結束事業。他說,小時候曾與姐姐至基隆看紀念碑,但當時沒有被圍起來,如今每一年去卻都要再申請,「難道我們家屬們要提出像228一樣的抗爭,才能達到我們的心願嗎?」

張昭雄還說,家屬目的並非抗爭,而是為「討回一個公道」,沒料到成立「太平輪紀念協會」遭內政部打回票,拜訪文化部、國防部請求遷碑也都無疾而終,陷入「求助無門」的情況。他無奈指出,父親離世66年,擔心子子孫孫都不知道太平輪這件事,只好在家裡經常提起。

罹難家屬孫全堂老淚縱橫,談起父親遇難、祖父為此自殺、年僅6個月的妹妹餓死、母親四處替人洗衣,叮嚀他要刻苦耐勞等回憶,讓坐在一旁的鄭麗君也潸然落淚。孫全堂表示,紀念碑現在是孤立的,他很重視能否遷移,希望透過遷碑讓世人記得,太平輪是因「國共內戰」而起,不要再發生不幸事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居舟山群島、推動「老兵返鄉」運動的姜思章說,為表達遷移紀念碑的訴求,曾主動拜會時任國防部副部長楊念祖,國防部卻回覆需所有相關人士簽字同意才能搬遷。他諷刺,「這個話很像是笑話,要到哪裡去找相關人士簽字同意?」

姜思章還說,太平輪出事時,他只有10幾歲,家中漁船恰巧在事發地海域,並搶救幾名生還者,為求保暖,他父親要求眾人脫去衣物鑽進被窩。他笑稱,小時候不了解,還覺得「光溜溜的鑽進棉被很好玩!」

▲世居舟山群島、父親曾搶救太平輪事件生還者的姜思章。(圖/記者劉康彥攝)

此外,他質疑仍有「政治力」從中作梗,包括中國大陸始終認為逃難者多為國民黨高官、富商;罹難者後裔張和平則說,不論各種省分、背景的犧牲者都是中國人,呼籲兩岸官方盡速溝通,讓今年的清明節在上海舉行祭祀。

受難者第三代吳素萍說,為表達遷碑訴求,2年前曾主動寫信給總統馬英九,府方與國防部海軍司令部事後回函,要求依程序申請。她說:「有回沒回,沒有甚麼差別,看了很無感」、「這些老人家哪懂程序,力量這麼微薄,政府踢來踢去,我覺得有回沒回一樣,還不如直接下令把紀念碑遷出」。

面對求助無門的家屬,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表示,紀念碑遷離營區並非國防部權責,但如果家屬有意願遷移,國防部很樂意配合,並指多年來海軍陸戰隊負責維護、保存碑體做得很好,遺族祭祀先人也都積極協助。 

▲受難者第三代吳素萍曾主動寫信給總統馬英九,呼籲將紀念碑遷出營區。(圖/記者劉康彥攝)

▲太平輪事件受難者呼籲政府正視此歷史事件,並將設在基隆海軍後勤指揮部營區內的紀念碑遷出營區。(圖/記者劉康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