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於23日凌晨3時18分辭世,在他執政的30年間,除了帶動新加坡經濟起飛外,推行「華語」一事也為世人傳為美談。不過,李光耀在1942年學華語的動機,其實是為了看懂當時占領新加坡的日本人所寫的漢字,但隨著局勢的演變,他也一改態度,表示「新加坡人不學華語,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光耀最初學華語時,用的是「英文教材」,當時他花了6到8個月閱讀課本,以自修的方式記熟了2000個漢字與詞組意義,不過,由於李光耀最初是透過「看」的方式學習,當年他對華文的理解只限於「讀」,並不知道該如何發音,其後他赴英留學,也就中斷了華語的學習。
再次學習華語要等到1950年,當時從返國的李光耀在說「北京腔」的朋友幫助下,學會了華語的「口說」,也重新喚起了他學漢字的記憶,而這次學習,對他往後的從政生涯有著極大幫助。
李光耀在接受大陸《解放日報》採訪時回憶道,為了對大眾演講,他不僅每天聽錄音帶練習華語,也會在每天午休時間花1小時學習作文,在1959年時,他已經可以順暢地用華語演講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從前不懂華文產生「失落感」,李光耀對3名小孩實施嚴格的華語教育,他的大兒子、現任總理李顯龍不只就讀南洋幼稚園、南洋小學,還一路接受作文教育直至高二,雖然後來李顯龍赴英攻讀大學,但「華語已深植在他的腦海中,隨時都可喚出使用」。
為了維持自己的華語能力,李光耀在做總理期間每天固定花10至15分鐘閱讀華文報紙,除了比較各家報社呈現新聞的方式外,也會特別留意未刊登在英文報紙上的文章。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新加坡是民族熔爐,李光耀除了將英語規定為新加坡的主要語言外,也將華文與馬來文訂為「建議語言」;當新加坡的貿易開始與中國息息相關時,他更加鼓勵國民學習華語。2009年8月,李光耀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曾表示「政府強調華語並不是要取代英語地位」,只因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學習華語以因應貿易需求已成必然;除此之外,他還不只一次強調「不學華語,吃虧的只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