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要解旱 不能只期待一場雨!

文/林倖妃  攝影/王建棟

從北到南,水情同時亮出紅燈。經濟部次長兼水利署代理署長楊偉甫說,台灣目前遇到的,是氣象局雨量站建站68年以來,最枯旱的一次狀況。

因為老天爺不賞臉,去年的降雨量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二,全台水庫集水區的雨量更只有平均的3到5成,除翡翠水庫之外,每座水庫都喊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畫出台灣從1901年到去年的平均雨量,發現從1960年的暖化現象發生後,台灣「風調雨順」的日子愈來愈少,乾旱發生的節奏愈來愈快、強度也愈來愈強,大旱的間距從15年、10年,到小於10年。

在暴雨和乾旱間擺盪

「我們有31%的時間處於乾旱,13%遭遇豪大雨,」汪中和說,真正讓人心安的只有一半時間,其他時間都在擔心受怕。

小小的台灣更分成兩個世界,一刀劃開北部和中南東部。當中南東部的降雨量在減少,唯獨北部增加;而當全國降雨天數都在減少,北部勉強維持平均183天,中南部卻較平均128天還少了20天,最嚴重時甚至超過40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造成的結果是,北濕南乾,北部降雨天數減少,但強度在增加,只要一下雨就可能是豪大雨,而乾旱更形同幽靈般,不斷盤踞在中南部的上空。

不能再寄望一場雨逆轉勝

台灣因應乾旱風險的速度夠快、強度夠強嗎?從小在屏東跟著父親種紅豆的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嘆了口氣,「我們有很多淹水專家,卻沒有乾旱專家,政府永遠只會休耕、限水。」

「面對近10年最明顯的乾旱,台灣不能每次都靠運氣,」中央大學兼任教授、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形容,就像棒球賽時,前八局都輸給強敵韓國、日本,一心希望在最後一局揮出全壘打逆轉勝,寄望老天來場豪雨及時解除旱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界氣象組織在2013年即警告各國,乾旱涉及水資源、糧食安全、產業發展和國土開發等議題,需要有完整和長遠的國家乾旱管理政策。

「政府現在的作為,感覺力道不夠,沒有統合單位,」一位不願具名的內閣官員指出,沒有共同目標、組織也不夠明確,「坦白說這塊是需要補強,」他說。

政策規劃要先有水再決定

「過去台灣要經濟成長,卻是先有需求,再決定如何供給,」楊偉甫坦承。

如台南科學園區規劃時即是善化、安定和新市間的滯洪池,不但容易淹水,同時也缺水,現今已出現近4萬噸缺口,預計到2021年若水利設施無法如期完工,缺口更將擴大到27萬噸。

以號稱台灣史上最大規模徵地的「桃園航空城」而言,根據水利署資料顯示,在北北基桃四縣市中,因為石門水庫淤積嚴重,以致桃園用水堪慮,缺水情況將持續惡化,到2016年每日水量不足達39萬噸,到2020年不足量更快速成長到46萬噸。

「屆時航空城的美夢,將成為北台灣最大的噩夢,」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說,即使水利署規劃桃園海水淡化廠、中庄調整池等都無法因應所需。

新加坡能做,我們做了嗎?

在缺乏更高位階的國家乾旱管理政策下,水利署目前所做的都只是「控制(提升)供水效率」。「台灣能蓋水庫的地方都蓋得差不多,海水淡化廠背後又和能源政策緊緊扣連,」楊偉甫點出開發水源的不易,而水價太便宜更讓問題難以解決,改善自來水管漏水成為當務之急。

面對乾旱的未來,技術性的供水效率管控只是「治標」。當過去長期仰仗馬來西亞供應水和糧食的新加坡,大量採海水淡化、發展污水回收再利用產業,同時興建垂直農場以提升糧食自給率,台灣更應該急起直追投入資源,建構國家乾旱管理政策平台。

「這還是需要政府的決心和規劃,」汪中和樂觀地說,只要5年、10年,台灣很快就會翻轉過來。

大自然已經不斷敲響警鐘,全台大旱或許也是一次新的契機。……(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568期)
 

【延伸閱讀】

國土是沙漠、1年只下30天的雨…他們為何完全不用省水?
只有柯文哲自己是「人上人」,市府員工都是「人中人」?
新加坡淪為「保姆國家」?李光耀:我很自豪
台大醫院「無間道」團隊:我們在跟上帝搶小孩
坐著不動也能瘦?簡單5招變成「易瘦體質」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www.cw.com.tw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