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式居住正義》系列報導六
文/賴于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自有「無殼蝸牛運動」要求居住正義以來,25年過去了,社會住宅存量竟然才勉強達到「0.09%」,連0.1%都沒有!不過,甫上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將社宅當做重點政策,喊出了8年5萬戶,超出內政部原訂10年3萬4千戶的目標。「柯市長上任後提了4年2萬5、8年5萬戶,一提就提那麼多,我們是非常高興」,營建署長許文龍說。
現在行政院10年3萬4千戶社會住宅的政策目標,是前行政院長江宜樺留下的「禮物」,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指出,院長毛治國上任後,對於社會住宅發展的大方向並無更動,加上每年6萬5千戶的租金補貼,預期未來10年,可達成廣義社會住宅10萬戶的設定目標。
但,實際上台灣需要多少社會住宅呢?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發言人彭揚凱表示,參考各國經驗,總住宅存量5%是低標,以全台住宅總量800多萬戶來算,「也要有40萬才夠!」而縱使政院廣義的10年10萬戶達標,也才約佔全國住宅存量的1.2%。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是對柯文哲的社宅政策樂觀其成,行政院卻讓台北市自行找地、找錢、找人,空總沒希望了,陸保廠則還在跟教育部喬。孫立群指出,依住宅法規定,興辦社會住宅係屬地方政府的權責,地方也正運用自有財源積極興辦社會住宅。彭揚凱批評,社會住宅在台灣沒辦法很好的進展,中央政府要負最大的責任,反觀韓國,社會住宅屬重要政策,因此反映在法令和預算上,中央還成立專門機構、公法人來推動,台灣卻在住宅法的規範中,讓中央完全卸責。
彭揚凱指出,即使首爾的社會住宅由市政府自行辦理,韓國中央政府卻補助了一半的經費,「台灣中央政府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有喊口號,蓋社會住宅要把地騰出來、把人找出來、把錢拿出來,什麼都不做不就是流於口號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