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2.2億年前,宇宙森林深處的一顆恒星走向了生命終點,以超新星爆炸的方式點亮了宇宙蒼穹。這一過程恰巧被安徽合肥的小學生廖家銘捕捉到,如果經光譜證實其確系超新星,他有望成爲大陸最年幼的超新星發現者。
家住合肥市廬陽區的安慶路第三小學的五年級學生廖家銘已經習慣了每晚等待「放圖」。打開「星明天文臺公衆超新星搜尋項目」後,他便對著圖片觀察對比起來,學習了初級天文知識,他知道「超新星是橢圓形的,不能太尖太亮」。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由星明天文臺和中國虛擬天文臺合作開展的面向普通大衆的宇宙新天體搜尋項目之一,10歲的廖家銘8月份加入該項目,已經看了近8000張圖片,成爲項目排名第一的民間搜尋者,他孜孜不倦的搜尋動力來源於想找到一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星星。
這樣的搜尋類似「大家來找碴」,在無數不同時間點的黑白宇宙圖片中「找不同」,某一個「意外」出現的亮點就有可能是超新星爆發。
廖家銘12日發現的「意外」來自鹿豹座PGC16301星系,如果不細看,根本看不出幾幅圖中那個微弱亮點的區別,在他之前這幾幅圖已經有5個人瀏覽過,都沒有發現。小家銘果斷提交了第60次的觀測結果,前59次都被證實並非超新星。
星明天文臺創始人高興收到系統反饋後,敏銳地意識到這極有可能是一顆超新星。經過測算,這顆疑似超新星位置處於赤經4時54分44秒,赤緯+69度43分7.5秒,距離地球距離爲2.2億光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興第一時間將這一發現提交給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IAU會通過光譜拍攝對疑似超新星進行驗證,如確認確系超新星,廖家銘將成爲大陸最年幼的超新星發現者。
截至發稿時,記者在IAU網站上看到這一疑似超新星的發現類型仍是未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教授孔旭告訴記者,超新星爆發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目前人類已經觀測到的超新星有數千顆,其中大部分是由計算機識別完成的。
然而突然出現的超新星是沒有規律的,誰也不能預言什麽時候在哪裏會出現新的超新星爆發,而天空中數以百萬計的小行星、相機噪點、宇宙射綫等等都會被誤以爲是可疑目標,有時候計算機的判斷能力並不如肉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3年,10歲的加拿大小學生發現一顆超新星,成爲世界上最年幼的發現者。而國際上超新星均是按照年份加字母的順序命名,小家銘想以自己名字命名超新星的願望恐怕無法實現。
廖家銘發現的這一「亮點」究竟是不是超新星,孔旭表示無法通過經驗判斷,必須要通過光譜驗證,不過即使是超新星,位於2.2億光年之外,對於實際科學研究並沒有太大價值。
孔旭介紹,只有銀河系內或附近星系的超新星才能滿足科研需求,這些恒星形成、演化的過程對於研究太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銀河系內最後一顆被觀測到的超新星發現於1604年,據文獻記載,該星爆發高峰時曾成爲全天最亮的恒星,夜晚甚至照亮了整個星空。此後400年,銀河系內都沒有超新星爆發的現象發生。
1987年,距離銀河系最近的河外星系大麥哲倫雲發生了一次超新星爆發,是1604年以來最明亮的超新星爆發,肉眼可見,該星系距離我們16萬光年。
「儘管沒有實際研究價值,但類似公衆參與搜尋超新星項目讓更多人對天文産生了興趣。國外的民間天文活動遠多於國內,是值得鼓勵的,應該讓公衆知道,看似遙不可及的天文學,其實就在身邊。」孔旭說。(新聞來源:新華社港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