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健保DRG究竟是什麼?為何連醫生都叫你要「自求多福」?醫師作家劉育志就利用動畫,簡單的以「餐廳理論」來解釋,若有消費者消費50元至550元,政府一律補助150,那勢必餐廳只想收食量小的顧客,不僅不會賠錢,反倒賺錢,相對地,餐廳就不歡迎食量大的男性顧客,擔心倒貼。簡單的比喻讓網友一聽就懂,也令人擔憂DRG第二階段上路兩年後的今天,究竟對醫療與病患的衝擊有多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片中以餐廳理論來比喻DRG。政府施辦餐廳吃到飽的服務,但為了控制預算,只要餐費介於50至550之間,政府就固定給付餐廳150元。
然而,由於客人食量不一樣,解決肚子餓的成本肯定也不同,但結果卻只領到同樣的給付,所以當食量小的女孩來用餐時,若是吃掉了100元,餐廳就能多賺到給付的50元,反之,食量大的男性用餐,若是吃到500元,但只有給付150元,老闆也就虧損350元,因此這項制度就會間接排除食量大的顧客。
所謂的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就是指「診斷關聯群」,是一種新的健保制度,台灣在2010年1月施行第一階段,2014年7月施行第二階段,實行方法意即「同病同酬」的概念,初衷原是希望降低醫療浪費,避免因醫院為了要賺錢,對病患做出不必要的浪費。但醫師們就擔心,健保署若要在今年全面實施這項制度,可能將導致醫院重症人球的產生,成為重症醫療的寒冬。
另外,雖然DRG裡對不同的疾病做分類,然而醫師也認為,疾病種類過於複雜,該制度若是實施下去,恐怕營利醫院會排除不在分類項目內的病患,例如併發症患者,住院天數長的病患,都可能是受害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