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從災變看見遺憾!台南維冠現場的五點觀察

▲台南遭逢強震,維冠大樓瞬間成為斷垣殘壁。(圖/記者季相儒攝)

文/陳家祥

2月6日小年夜清晨,高雄美濃發生規模6.4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卻是鄰近的台南市。挺過7.3規模921大地震的建物,一棟棟倒下成了斷垣殘壁,這一天,本該是家庭和樂團聚、迎接新年到來的日子,卻成了受災家屬最不願回想的一天;這一震,也震出了台灣對於重大災難的輕忽態度。台灣各種天災頻頻,每逢重大災情過後,政府部門總是「講」得煞有其事,但下一次碰上時,別說各單位間的橫向溝通,緊急的應變處置乃至於災害現場的管制,往往還是「從零開始」如新手般倉皇、失措。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此次震災為例,台南市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成立災情指揮中心、進駐各災區管制,「賴神」久駐災區盯場等,可以說市府確實做好了「本份」,但卻忽略了與其他支援單位間的溝通,甚至最重要的,沒有照顧到最需要完整資訊的受災者家屬;台南市政府能夠還算有效的管理好轄下單位,但卻對於外縣市前來支援的救難隊,以及民間單位如大愛、一貫道等宗教團體,無法有效的進行合作,真正讓所有救災資源有效整合。

首先,在台灣,每逢災難發生,金援、物資和救難隊甚至軍方兵力等資源,從來就不會是問題,但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散落各處的力量整合。以救難隊為例,這次震災從北到南幾乎各縣市都派出了特種搜救隊進駐重災區維冠金龍大樓,但南市府卻無法完全掌握搜救隊的動態,且越嚴重的災區卻變成越棒的舞台;各縣市不斷「消費」在第一線救災的人員,頻發新聞稿強調救災功績,災區成了最佳的表演場所,出了多少人力、救了多少人,救人過程如何曲折、難度多高等,模糊了救災的焦點,甚至讓本就雜亂不堪的災區現場,資訊更加混亂。

其次,當外界焦點放在這些救災功績上,卻忽略了這些勞苦功高的搜救人員,他們在生理、心理上的折騰;不要說休息時間不足,他們所肩負的任務攸關人命,其背後的壓力並非外人可以想像,但這些不應該被拿來當作宣傳的素材。如果各縣市搜救隊上屬機關真的想要為他們做點什麼,不如先關注有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後援吧,能不能創造一個讓搜救隊無後顧之憂、全心投入救災的工作場域,必要器材的提供、確保人員安全等,這些遠比宣揚自己的搜救隊會來得「有感」些。

▲台南大地震成了各縣市間,比拚搜救隊成績的最佳舞台。(圖/記者李毓康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大愛、法鼓山、一貫道等民間宗教或慈善團體,進入災區後沒有與台南市政府做好溝通,甚至基本的默契都沒有,那就更不用說要約束旗下所謂的「志工」。救災現場充斥著穿著背心的人員,「恣意」穿梭災區,造成人員混亂,讓負責管制人員流動的警方與軍方,難以真正落實管制任務。而現場物資也是一大問題,市長賴清德早早就透過臉書與市府官網宣達「物資已滿勿再捐」的消息,但民間團體仍不停收受,堆積如山的善捐物資無法處理,形同丟到垃圾場般浪費。

另外,在災變現場資訊相當混亂的情形也是需要注意,許多未經證實的說法馬上發酵成傳言傳遍整個災區,讓現場焦急守候的家屬無法處理,疲於分辨這些訊息的真假,而市府方面則是一直到第3天才意識到需要與家屬建立最直接的溝通管道,在此之前,市府的作法非常的被動,一律在前進指揮所公布最新死傷、救難資訊,而非主動向家屬聯絡。這樣一來讓指揮所前擠滿苦苦守候的家屬,不只造成人員管制混亂,市府人員也無法有有效將信息告知家屬;甚至有家屬痛批,媒體的訊息比市府還要快還要快、還要靈通。

▲災區資訊混亂、不透明,讓焦急家屬無所適從。(圖/記者季相儒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如果從災變預防與因應的層面來看,台灣在這方面的權責與機制顯然有必要進行通盤的檢討,以美國政府為例,為了預防、應變各種自然或人為的災害,在1979年成立專責機構聯邦災難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負責災難的預防與應變工作;甚至與民間學術單位合作,讓學術研究與實務單位能更有效地進行溝通與結合,但天災頻頻的台灣,卻不見有這些規劃,甚至還把各類型的災害細分的各部會:風災、震災、火災等為內政部,淹水、工業災屬經濟部,病毒、傳染疾病等由衛福部負責,毒物、化學災等屬環保署管轄。問題是,各上述的各種災難,發生時從來就不是單一的災變,如此細分權責直接導致救災能量的不連貫,一層層削弱本該相當強大的救災力量。

這次台南地震造成了當地人難以想像得到的傷害,省思背後所代表的教訓與啟示,地震是事實,但法規的鬆散讓無良建商有洞可鑽,才是真正造成嚴重災害的主因,因此未來下從建築法規、地震相關法規的革新、建築圈「借牌」陋習,上到中央機關對災情的權責劃分、「災難應變署」一類機關成立的必要性等,都是台灣領導階層需要正視的課題;甚至在災區現場的管理,官方、民間要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與合作模式,搜救隊是否需要統一編制管理等,也都必須逐項解決,因為地震下次再來的時候,沒人會想看到因為權責、機制不足所造成的遺憾。

●作者陳家祥,《ETtoday東森新聞雲》要聞組記者。以上言論為個人立場,與公司無關。ET論壇歡迎雲友更多參與,也歡迎網友發表高見,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更多政治影音、報導,請鎖定【ETtoday筋斗雲】粉絲團!

掌握即時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
iOS:https://goo.gl/qXZoja
Android:https://goo.gl/MRNy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