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圳/又到「偏鄉離職月」 政府計較錢or教育品質?

▲校長PO文談偏鄉小校可能會遇到的幾種問題。(圖/陳清圳提供,下同)

文/陳清圳

這些年,政府計較的是錢?還是教育品質?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幾年前,我到澎湖大倉島,那是星期日的下午,在寂靜的碼頭,一位爺爺正駕駛舢筏,載著孫女往馬公市區前進,準備去讀書,看著越來越小的身影,突然一陣踉蹌,心中竟然酸了起來,民國94年被廢校的大倉國小,因為少子化而廢校,破敗的校影,幾個老人無助地望著遠方,我第一次感覺到寂靜村落的孤獨。

從來沒想過廢校這事情,直到我到了山上,接下一所即將要被廢併的小校,才驀然驚醒,這世界似乎開始在改變。

曾幾何時,台灣的教育已經不那麼純然,每年五月偏鄉離職潮又開始上演,這次不只是歡送畢業生與離職教師,在台灣某些角落也開始關起校門,將孩子的歡笑聲正式送離社區。

學校一定要廢嗎?廢掉一個偏鄉小校,真的可以省了一千五百萬嗎? 每次聽到這句話總是有很多的存疑。姑且不談小校對偏鄉村落帶來的效益,單純就經濟效益來說,總是有一口氣不吐不快,因為省一千五百萬是假議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個6班小校,其人事組成是1個校長、2位主任、7位老師、1個校護、1位工友(服務員)。而一個學校的經費總額,人事費用大約佔總成本的88%-92%。所以很多人認為小校才幾個學生,師生比過高,廢掉一個學校可以節省這些錢。

是嗎?真的這樣嗎?尤其貧窮舉債度日的縣市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地想廢掉學校,以便節省一些開銷。但是就事實而言,不可能省掉這麼多錢。

首先,一個學校不管是廢併校,基本上人還在,這些老師和職員可能還留在原校(分校或分班),或者調到他校,薪水仍然照常支付,省下來的經費是代理教師原來被併校後被正式老師所取代的費用,而代理教師中央與地方分攤的比例,中央9成地方1成。因此,如果是分校省下1個主任和校長的錢,也就是2位代理教師地方分攤的10%經費。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者,中央與地方若是依照常年預算編列,大致上地方4成,中央6成分攤,原則上若是以百分之十的業務費用來說,地方政府也省不多。

第三,單從經濟成本來看,對於一位偏鄉的孩子,不能只講求教育成本,須從孩子中小學階段,他該擁有的社福、交通、醫療、社會、文化等等成本來看,都遠不如都會區的孩子,政府欠這些偏鄉孩子太多了,怎麼會跟窄隘到計較這些支出呢?

因此,政府該著眼的是什麼?當然就是孩子的教育品質。

為了好的教育環境,偏鄉小校可能會遇到幾種問題:

第一,人數過少,造成學生學習互動不足,教育品質產生某部分的低落。這部分其實可以用混齡教學來彌補取代。

第二,學校經營不佳,部分教師無法勝任。這部分其實是重要的困境,通常公校整體動能比較低落,面對如此,縣市政府可以用轉型、公營實驗教育來取代,以督促輔導強化品質。

第三,小校經營若是仍然無效,這時多元實驗教育可以推出,包含公辦民營、特許學校、磁性學校、區域學校等。

第四,學校可以結合社區,以文化產業創新方案來嘗試經營型態。學校到社區發展課程,然後將課程活動轉移給社區經營遊學,這樣可以活絡社區經濟,同時帶到社區與學校共榮狀態,這幾年我們學校的經營,每年可以吸引3000-7000人次的到訪,這就是經濟,留住學校不見得沒有經濟上的效益。

我其實不太願意異想,有些政府裁校有其他目的,包含未來處分土地、承租校舍給其他業者等,一個政府若是以這種方式開源節流,那簡直比土匪還可惡。但我相信這種事情不會發生。

偏鄉小校與社區依存狀態,有太多論述我無需在這裡贅述,我也知道立法院也針對裁併校議題開始關注。但真正可以讓小校維繫生存的,我相信還是要靠自己:無私付出的在地英雄;特殊的人事物、文化自然等和理念貫穿這三者正是這幾年來台灣能夠讓小校翻轉的重要元素。

加油吧!台灣各地的無私英雄。

●作者陳清圳,現任雲林縣立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校長,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教系、靜宜大學生態系研究所畢業,曾獲教育部師鐸獎、教學卓越獎等,著作《一雙手都不能放》。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使用,轉載至陳清圳個人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