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921地震地表位移效應 第二實驗設施 31日上梁

▲國震中心第二設施上梁 。(圖/成大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近斷層地震」是台灣必需克服的震災威脅之一,需要做更多元、深入的研究,先進的實驗設備不可少,建置於成功大學歸仁校區的「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實驗設施」,可模擬類似九二一地震的近斷層地震所造成的地表位移效應,其主體結構已近完工,31日依工程傳統舉行上梁典禮,祈求工程順利,如期在105年底完工,106年營運。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實驗設施」,對國家經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至為重要,科技部政務次長裘正健、台南市副市長吳宗榮、成大校長蘇慧貞、成大副校長陳東陽、國研院院長羅清華、國研院副院長王作臺、國震中心主任張國鎮等多位產官學研貴賓出席,見證興建工程重要里程碑。

裘正健致詞表示,0206高雄美濃地震對台南市帶來嚴重的傷痛與災害,國家級的地震工程研究實驗設施落腳在台南,對日後震災防救將帶來大貢獻,格外具有意義,也顯示政府重視南北平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實驗設施,是科技部法人與大學合作的最佳楷模,成大有許多與地震相關的系所,期許國震中心與成大以及各產學研都能妥善運用這個獨特的地震工程實驗設施平台,對「近斷層地震」特性有更深刻研究與瞭解,研發出更好的防減震技術,讓台灣民眾可以更安心、放心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校長蘇慧貞致詞表示,成大深刻體認地震相關研究的重要性,主動爭取「國研院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落腳成大歸仁校區,並提撥1億元配合款以成就此美事。0206美濃大地震發生後,成大發揮優質大學功能,醫院積極搶救傷患,成大老師們也提供相關知識及投入調查,成大亦規劃一系列研討會,所累積與整合等相關資料、資訊,會全部貢獻出來,期盼彼此合作,為城市帶來更好願景。

蘇慧貞指出,第二實驗設施是全世界具獨特性的「近斷層地震」實驗設施,可模擬類似九二一地震的近斷層地震所造成的地表位移效應,可望對地震災害減損、結構物補強及土壤液化的研究有豐碩的成果。第二實驗設施工程已經接近最後階段,成大會與國研院持續合作,南北呼應,未來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一定能成為台灣及國際級的地震工程研究重鎮。

裘正健先率與會貴賓焚香祝禱,祈求工程順利完工,貴賓們並於鋼梁寫上祝福話語;成大蘇慧貞校長寫上「平安吉祥.順利成功」。鋼梁隨後由吊車緩緩吊升空,放置於建築,完成「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實驗設施」工程重要里程碑。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實驗設施」由科技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成功大學、國研院國震中心等共同出資,共計投入13億元經費,工程於104年1月6日開工動土,預定106年啟用。完工後不僅能與國震中心台北本部互補,還可結合南部大專院校的地震工程研發能量,培育當地研究人才;也可進一步和鄰近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心及風雨風洞實驗室,共組特有、跨領域的防災研究群,為我國防災科技與產業貢獻心力。

「國研院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意義重大,根據統計,在台灣有250萬棟建築物、超過860萬人住在活動斷層兩側10公里內,會受到「近斷層地震」的威脅。「近斷層地震」具有大位移的特性,國研院國震中心在台北本部的實驗設施雖然振動功能完備,然其最大位移量僅15公分,無法有效模擬近斷層地震的效應;第二實驗設施中建置有高速度振動台系統、雙軸向測試系統、反力牆與強力地板等大實驗設施,其中,高速振動台的水平衝程(位移量)最大可達2公尺,即可用以模擬「近斷層地震」的特性。

成大深切體認「近斷層地震」相關研究的重要性,爭取「國研院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落腳成大,在建造階段提供1億元配合款;設施落成,將有五位專職教授(三位專精於土木結構、一位水力結構及一位靜止結構的教授),配合國震中心推動地震研究,以進一步了解「近斷層地震」的機制與影響,也期待台灣相關專業領域的學者一起為台灣努力,對台灣災害防治以及工程設計提供具體貢獻。

台灣斷層密佈,甚至鄰近大型的都會區、科學園區、工業區等,相關的耐震問題必需慎重處理。九二一地震發生時,中央氣象局的強震測站監測到世界上最多的「近斷層地震」記錄,顯示「近斷層地震」是台灣必須克服的震災威脅之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