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煤鄉友蚋 探尋鐵路遺跡│達人帶路!

圖、文/聽旅行 撰稿編輯/陳妍媗

說到臺灣煤礦產業,你會想到哪裡?
在基隆,有個逐漸被世人所遺忘的煤礦之鄉—友蚋。

友蚋,曾是盛極一時的煤礦之鄉,時光荏苒,景色遞嬗,小編隨著李欽賢老師的腳步,細細探訪,試圖找尋煤礦產業遺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欽賢老師的身分多元,
有廣泛興趣,面對人群時,總是謙和有禮,不斷說著「謝謝,謝謝!」

他是畫家、旅行家
他笑著說:「在臺灣,我田野調查得很徹底!」
除此之外,他也是資深的鐵道迷,喜愛用畫筆描繪出鐵道與舊車站。

當我們在七堵郵局等待往友蚋的702公車時,李欽賢老師拿著「Keelung1966基隆炭鉱鐵道」一書,詳細地和小編解說友蚋的採礦歷史。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礦業繁盛之時,約是民國五、六十年代,鐵道鋪滿整個友蚋山區,每日都有無數蒸氣火車匆匆前行,此外,以人力為動力的輕便軌道上,時常可見女人與小孩的身影,他們推著載滿煤礦的臺車,而男人主要當礦工,穿梭於坑口,揮汗採煤。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直到七十年代左右,礦產逐漸枯竭,加上石油能源與外國媒礦的進口,臺灣煤礦產業風光不再,此時,瑞芳與三峽的礦災更為礦業抹上了一層陰影。

上公車之後,小編靜靜倚著窗,用目光捕捉窗外風景,慢慢地,我們投入了群山的懷抱,滿是綠意的景色真的很紓壓,可以暫時忘卻惱人之事!

走進友蚋,映入眼簾的便是綠意繚繞,翠綠的樹木依傍著小徑,漫步其上,人跡罕至,靜謐得能聽見友蚋溪潺潺流水聲。

今日的友蚋,已規劃為生態園區,目的是為了保存美麗的自然生態,使其不受外界破壞,在這裡,可以盡情享受清淨的空氣,抬頭是一望無際的藍天,遠離都市的煩悶嘈雜,若走累了,不妨藉由友蚋溪的清涼洗淨一身疲憊吧!

數年經由溪流整治,友蚋溪邊處處可見封溪保育的公告,敬告旅人本河段嚴禁釣魚。

因此,友蚋溪中的生態相當完整,處處可見魚蝦悠游,水質相當清澈。炎熱的夏日,如果來到友蚋生態園區遊玩,千萬不要錯過下水的機會(小編超想下去玩水的),最多人推薦的便是石公潭與友新橋旁的親水步道,另外,友蚋溪未受汙染且水質清甜,許多居民甚至會取河水來泡茶。

路途中,別忘了仔細觀察、聆聽,小編發現了從山壁緩緩流下的泉水!
天氣炎熱的話不妨在這裡用泉水洗把臉,沁涼的泉水讓暑氣瞬間飛散。

泉水流下的水道上有許多突起的石頭,老師猜測是要讓水流不要那麼急的阻礙物。

另外,被荒煙漫草掩蓋住的廢棄警察局,也是值得探訪的哦!
走上階梯,拍幾張照片吧~

 

走進廢棄的警局裡,我們發現了一個石台,一開始大家還在猜測,這到底是甚麼呢?

後來老師靈光一閃,說:「阿! 這以前是插警旗的地方!」
聽老師一講,我們才恍然大悟,兩塊石條中間原本是放置鐵旗桿的地方

時光流轉,旗桿和旗幟可能早已腐朽,不知去向,但似乎可以遙想當年友蚋採礦興盛的年代,警局旗幟飄盪空中,為居民帶來安全感的時光。 

走出警局,我們發現友蚋溪上有好多橋~,如友新橋、友諒橋、友愛橋等等...
李欽賢老師說,我們現在漫步的小徑與這些橋,以前都是鋪滿鐵道的!

我們拿著老照片仔細尋找相似的景色,也許軌道與火車都已不見蹤跡,但一些與鐵軌相伴的景物,我們還是能一眼認出!

漫步在小徑上,若不是李欽賢老師的提醒,小編一定會忽略這個由石頭所砌成的廢棄高架墩座

上頭爬滿青苔與綠意纏繞,彷彿是自然存在的岩壁。


但是,一旁矗立在友蚋溪上頭的橋墩,高約三層樓,很難不注意到,今日情景與老照片的對比讓小編非常震撼,昔日橋墩上有一輛行駛中的蒸汽火車,白煙裊裊,直達天際,雖然是黑白圖文,仍然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盛況,然而,民國57年的颱風將大橋摧毀,只留下這殘缺的面貌供世人憑弔。

再往前走,我們發現一個像極了神隱少女動畫中的磚造山洞
是當時挖礦的坑口,以數字來編號,這一個坑口是一坑。

走進一坑口,涼意直直向我們襲來。
北台灣夏日炎炎,友蚋林蔭密布,是可以考慮的避暑地!

仔細看一坑口磚造的牆面,可以發現這個坑面是由一層直一層橫的磚頭交錯堆疊而成。
老師說這是英國式的堆砌法,可以使蓋好的建物比較耐用牢固。

這裡有運煤礦的臺車隧道遺跡,現在我們走的林蔭步道泥土地,當時是臺車軌道。

一坑內的煤礦透過臺車穿越隧道
運送到外面的友蚋鐵道,再搬上蒸汽火車。

另外,最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特殊的壺穴地形,昔日的臺車道,現今已規劃成壺穴景觀步道。

這個步道長約一公里,過了隧道的出口有講解的牌子,上面寫著:

壺穴地形的成因非常複雜,必須有河水浸泡南港沙岩層,使碳酸鈣溶解石變得較軟,又因南港沙岩層本身為生物 擾動強烈的沉積地層,岩性不均,在鬆弛軟的地方容易大空隙,在急流和硬岩長期交互作用下,才形成這片壺穴地形, 且因地形、地質和不定向水流等不同條件長期作用,所以呈現了單壺穴,複壺穴和聯合壺穴等三種不同風貌。

看了這個解說牌,真是驚嘆於大自然的力量如何雕塑這一個個美麗的壺穴。

另外,來到這裡由於全程都有茂密樹木的遮蔽
一坑口大概是友蚋生態園區最涼爽的地方了!

旅途中,李欽賢老師也和我們解釋了三分車與台鐵火車的差別
三分車是專門用來運煤礦的蒸汽火車,他的軌距比台鐵火車小上許多

如今在友蚋已經找不到三分車與鐵道了,只剩老照片可以追憶。

隨著友蚋礦業的沒落,工作機會驟減,人口逐漸外移,現在的聚落有許多古樸的紅磚瓦屋,少了主人而顯得空蕩蕩的,當我們走在小徑上,遇到的居民也寥寥可數。

許多住家緊鄰著友蚋溪,小編偶然遇見了一位伯伯,他正攀在欄杆處,看來十分驚險,伯伯解釋他在拔除雜草與清理汙泥,避免曬在溪邊的衣服被泥巴弄髒,大約兩週得清一次。

再往前走一點,我們發現了一間滿特別的房子,為了方便搬運東西,有一個小小的軌道鋪在斜坡上,雖然這不是真正的火車鐵軌,但小編走了這麼久,終於發現軌道了,還是難掩興奮!

最後,我們搭上702公車回到七堵郵局,老師說要帶我們看看七堵的舊車站,
於是我們就步行來到了這個古色古香的木造車站。

位於基隆七堵光明路上,建於日治時期,有近百年的歷史,站體組裝工法相當精緻細膩,樑柱間是用缺口卡位的方式接合,與其他木造車站使用栓丁栓上的工法不一樣,整個車站是由檜木所打造而成,漫步在周圍,甚至可以聞到淡淡的檜木香。

近年來,為了因應光明路拓寬工程,木造車站有了被拆除了危機,經由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努力爭取,木造車站得以拆遷重組,移地保存,並規畫成鐵道公園,保留了珍貴且稀少的木造車站。

離開了七堵舊車站,今天的友蚋之旅就算是告一段落,
小編很喜歡老照片,那一幕幕定格的畫面,彷彿訴說著不朽的故事,景物也許會因為時光流轉而有了巨變,但那一瞬被記錄下來了,便是永恆。

就像是友蚋,世人逐漸淡忘此處曾有的風光,卻都一一被記錄了,只待有心人的駐足欣賞,若你來到了友蚋,不妨帶著一本關於友蚋歷史的書,像小編一樣邊前行邊比對著今昔改變,別有一番樂趣!

本篇文章經《聽旅行》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更多《聽旅行》文章搶先看goo.gl/0ltbn4

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https://goo.gl/x5yK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