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榕萱/綜合報導
上篇跟各位導覽NASA特展之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當初美國與蘇聯互相較勁的年代。在19世紀末,是工業革命後,正好是科技正在萌芽的階段,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多種科學貢獻都開始接連影響到社會思想,造成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的流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與蘇聯的冷戰時期,為了想要展現國家實力,便開始了宇宙時代的太空競賽,利用高科技技術來應證「我才是第一」,用飛彈型的火箭拉開序幕。在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的發射國家衛星──史普尼克1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聯為了要證明自己也能將生物送上太空,便在同年(1957年)11月,用火箭運載著一隻叫做Laika(萊卡)的狗狗送上太空,雖然並沒有成功將動物送回地球,但美國看見蘇聯動作頻頻,也不甘示弱的想要將生物送上太空。因此,將3歲的黑猩猩Ham受過訓練後送上太空,對於這次的競賽,為得是要測試「生物(人類)在太空能承受多少重力及速度」,因此美國聰明的選擇與人類構造較相近的黑猩猩,果然勝利返航。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在黑猩猩Ham成功返回地球後,人類正式的競賽這就開始了。蘇聯推派一位優異的飛行上校──尤里.加加林,密集訓練後,成功的在1961年4月完成繞地球一圈的飛行,共在太空中經過了1小時48分鐘的飛行;在同年美國派出的是一位曾為海軍上校後轉為飛行員的艾倫.雪帕德,他駕者著太空飛行器在外太空停留了15分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這兩人的壯舉,都讓地球人瘋狂了,返回地球後,電視、廣播不斷播報,就連期刊、雜誌,無非是討論著人類的科技日益偉大。就連很多商店也都買起了有關太空的相關商品;像:睡衣、讀物、玩具、著色本...等等,都是當時最熱門的周邊。
水星計畫後,大家的目標開始轉為離地球最近的「月球」,在執行上月球的「阿波羅計畫」登陸月球之前,先安排了「雙子星計畫」;其實在早期,火箭是從德國製的V-2彈道飛彈研發起,但因為是飛彈性質,火箭只能跟著軌道行駛,卻無法返航;雙子星計畫中的泰坦火箭也是一樣屬非重複使用的。可以重複飛行的太空梭是出現在阿波羅計畫之後,原來,太空梭的出產其實是有賴於原本的彈道飛彈(火箭)呢!
在會場中能看見真正服役過的泰坦火箭一號引擎及二級引擎在現場,一級引擎重量高達20萬噸、40萬磅的推力,遠高於一架737客機的2萬磅推力。
就連小小一科的二級引擎,推力也有10萬磅的推力。
另外在雙子星計畫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阿金納飛行器」,這個飛行器在雙子星計畫中成為了一個與各類飛船(包括登月小艇)對接的重要關鍵;更可以大膽的說:若沒有阿金納飛行器,也無法造就後來上太空的阿姆斯壯。
最有名的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當他踏上月球的阿波羅計畫之前就已經參與多次雙子星計畫的飛行。
人類在登上月球之前,美、蘇的速度之爭下,也是有過幾台在月球探測用的交通工具,不過蘇聯雖然又搶先美國一步,最先登讓月球的卻是「無人駕駛月面車」,如果你是美國人,真的會認輸嗎?
當然啦!美國人是不認輸的,因此在蘇聯之後馬上有了登入月球之壯舉,並且傳回「有人駕駛」著探勘車的照片,說明「我才是第一位在月球上駕駛交通工具的國家」,讓人不免莞爾一笑,就算踏上月球,兩國互相較勁的意味還是一樣濃厚。
踏上月球後的世界都變得很不一樣,人類的眼界開了,就連攝影也都能在外太空執行;然而這些參與計畫的研究人員肯定難掩激動心情,帶著攝影機登上月球留下珍貴的畫面,而這些攝影機也都是跟著太空人上過太空後,又回來地球的。
從以上的介紹中可以明顯看到,宇宙時代開啟之後,各國互相較勁的激烈程度,那麼在你心中會把「強國」的頭銜投給美國還是蘇聯呢?這個展覽裡面不僅讓人看到當時科技的興盛,也讓人發現那時期的科學家與研究員滿腔熱血與不服輸;在火花之後,人類獲得更多的科技應用,心想:「還真是多虧了當時的太空競賽。」
喜歡NASA的你不妨也可以計劃到科教館一趟太空之旅!或是點選以下推薦閱讀可以了解更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