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陳則銘、楊政達教授 獲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陳則銘副教授,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劍橋大學卡文迪西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10年起任教於成功大學。(圖/成大提供)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陳則銘、心理系副教授楊政達,學術研究深入、前瞻,成果豐碩,對科技發展、人文社會帶來貢獻,雙雙獲得2016年中研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則銘副教授、楊政達副教授感謝學校提供很好的研究環境,以及一路走來所遇到的師長、學生等等的鼓勵與幫忙,才能獲致突破性成果,得到重要的學術肯定。

電腦的發明以及所衍生出來的資訊科技,其核心技術「電晶體」隨著莫爾定律的演進,似乎已走到盡頭。早在1990年代科學家Datta及Das兩人即提出一種新型態的電晶體模型「自旋電晶體」,被視為邁向下一世代資訊科技的重要關鍵,但這個概念一直難以具體實現。

陳則銘的研究,利用量子點接觸,來取代原先概念中的鐵磁性材料,並解決原本架構所遭遇的許多難題;並運用改變電壓來操控自旋電子流,進而成功開發出新型態的「全電性自旋電晶體」,其技術最重要的是,能夠利用電場而非磁場來達到控制電子自旋傳輸的目的,符合現今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趨勢。

陳則銘的研究結果是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里程碑,也充份展現出研究的原覔性,整合力與執行力,成果發表在著名的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中研院李遠哲院士並創辦的「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也在日前頒發「年輕學者創新獎」予陳則銘教授,表彰其傑出的學研究以及深化台灣科學文化基礎的努力。

▲楊政達副教授2009取得博士學位後,即由成大學心學系暨認知科學研究所聘為助理教授,成立視覺認知與數理模型實驗室。(圖/成大提供)

楊政達專注於探討人類知覺偵測的決策歷程;他在2011年出創新的理論觀點—相對突顯性假說。並將理論結合心理物理學、數理模擬及行為實驗,證實人類的知覺決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依據當時的訊息的相對突顯性,靈活調整決策策略。

在心理學實驗認知的領域,多數學者並不關切個別差異,也不太考慮文化的影響,但楊政達試著探討文化形塑對知覺決策歷程的影響,中庸文化對華人影響大,華人填問卷多傾向填中間分數,西方人則不然;另外,具高度中庸觀念者,判斷或做決策時會較願意聽正、反意見再決定。成功驗證文化塑確實能夠影響認知歷程,其研究,是目前心理學的前瞻且深具特色的研究議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