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南海仲裁將太平島降格為礁,後續風波不斷。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姜皇池今天在「南海仲裁案與台灣」學術研討會表示,不贊成太平島變成人道救援中心或運補基地,應站在生態保育的角度出發,且仲裁庭提及台灣都稱為「中國台灣」,這不僅衝擊太平島法律定位,更衝擊台灣整體國際法地位問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國際法學會與法務部6日舉辦「南海仲裁案與台灣」學術研討會,聚焦全球最關切的國際法議題,邀請多位學者分析此案的國際法問題。姜皇池提到,仲裁結果並沒否認太平島有淡水,過去沒有一定人口長期居住,僅被短暫利用,也不能維持一定人口長期居住,因此認定太平島是島礁。
姜皇池認為應該主張全權島嶼的角度,更應強調環境保護。法務部政務次長陳明堂在開幕致詞時表示,南海仲裁結果影響國家主權,但很多國際事件都不只是單一問題,因此,政府部門應多聆聽民間團體與學者的意見,集思廣益,討論出完善的處理方案。
仲裁庭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判定,九段線(台灣稱十一段線)並無歷史依據,另外針對南海各島礁地位,仲裁庭得出結論,認為南沙群島中所有在漲潮時高於水面的島礁,由於上面的駐紮人員均須仰賴外界補給支持,不能算是「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因此均只能算是「岩礁」而非「島嶼」,不應擁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其中也包括台灣的太平島。
在南海仲裁案方面,總統蔡英文先前已提出5作法及4精神,作法方面如下:一、捍衛漁權強化保護能量,以確保漁民作業安全;二、多邊協商機制請外交部與相關國家溝通尋求共識;三、科學合作,請科技部及各部會邀國際學者至太平島就地質、氣象、氣候變遷等進行研究;四、推動太平島成為人道救援中心及運補基地;五、鼓勵海洋法研究人才以強化未來相關議題因應能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