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即日開展,國美館蕭宗煌館長在展覽記者會上表示,國美館承辦的多個雙年展中,「台灣美術雙年展」是唯一聚焦台灣在地性,以兩年的周期深入探討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脈絡的雙年展,「期待以『一座島嶼的可能性』為命題,讓大家思考台灣的本質和特殊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以藝術家身分參加過台灣美術雙年展的「客座策展人」吳達坤表示,這次的策展概念借用小說的命題與內涵,以小說文本交織疊合展場,呈現一個非典型的藝術雙年展。他認為藝術家們窮極一生投注了他們的關注、知識,凝視台灣近年的命運,並在世界地圖上為之辯護;希望觀者選擇不同的路徑觀展的同時,也能與作品對話。
國美館策展人林曉瑜則強調,除了在策展方式上試圖揉合真實時間與空間、穿越歷史記憶與感知外,也期望透過展覽呈現藝術家在自身歷史與外在現實的拉扯與思辯,詮釋自己的島嶼與關照當代社會的脈動,並建議觀眾可將本屆台雙展視為理解台灣近年當代藝術發展所需的一張地圖,「作品所代表的是島嶼上不同的文化風景面向,藉由展覽發現一直存在卻被忽略的角落,也帶領我們前往不可知的未來。」
「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以「一座島嶼的可能性」為展覽主題,引自法國當代知名作家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2005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島嶼」一詞在本展中既指向台灣,也投射一個未知的烏托邦。展覽共邀請30組台灣藝術家參展,共展出137組件作品,參展藝術家涵括不同世代,創作主題亦十分多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藝術家徐永旭的陶作裝置將當巨大,彷彿在馴服陶土一般,投入高度的身體勞動不斷重複、試驗,堅持「以身體作為創作器具」的概念,創造融合大自然意象且內蘊藝術家豐厚生命經驗的作品。
陳建北的新作《吾鄉、吾土III:是誰?離島誰是?》,則透過實地考察台灣離島的軍事設施,探討為捍衛主權所引發的諸多問題。黃奕捷更表示本次參展對於他來說是社會對藝術家、創作以及社群關係的肯定。他與王又平、李佳泓、及廖烜榛所拍攝的半紀錄式電影〈錢江衍派〉,邀請自己的父親演出80年代的異議分子,影片中時空交錯以及半虛構半寫實穿插的敘事,對照出兩個世代對國家主體認同的選擇權轉變。
林鴻文運用竹子、牡蠣棚架等,編織出大型的「時光廊道」,觀眾必須刻意緊縮自己的身體以與他人保持距離,像遊走在時空的縫隙,也象徵人類在自然及宇宙之間的微渺,並企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德瑜的新作〈No. 88〉延續她以透明氣囊裝置製造空間的脈絡,邀請觀眾體驗一種失去平衡且異於步行的行進狀態。藝術家製造的空間包覆著觀眾,看得見氣囊外的世界卻無法穿越,個人身體的感知經驗被放大了,在短暫與外界隔絕的狀態中,似乎也獲得了歡樂與沉靜。
陳依純以科幻小說的敘事方式詮釋她的近期創作,看似是對人類末日來臨的預告,實則描述當代社會的自然資源破壞與階級權力鬥爭,使人類一步步走向自取滅亡之路,這種狀況對於需仰賴外援的孤立島嶼而言,毋寧是一則警世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