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隨著巴黎協定於11月4日正式生效,奧斯卡影帝李奧納多監製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全球播映,氣候變遷議題持續成為新聞焦點,而氣候變遷的媒體再現再度展現強力的社會影響力。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葉欣誠的氣候變遷傳播研究團隊執行科技部研究計畫結果顯示,以電視新聞記者為例,台灣記者氣候變遷科學知識有待加強,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全球與國內情境不瞭解,對氣候變遷的基本科學內涵與因應策略概念不清楚。研究顯示,以氣候變遷傳播的角度而言,媒體記者的氣候變遷素養仍待加強。
葉欣誠所長表示,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基礎是公民社會的對話,而這對話最好是基於環境素養。許多相關研究均指出,媒體是民眾獲取環境資訊主要的管道,負責產製媒體文本的從業人員對於相關環境議題關鍵資訊的掌握與判斷,會影響傳播媒體的品質,進而影響民眾的環境素養。因此,除了瞭解媒體記者的氣候變遷素養之外,研究團隊的科技部計畫也製作了「媒體氣候變遷應用手冊」,在卓越新獎新聞基金會網站上登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份以媒體記者為主要對象的氣候變遷手冊,參照了聯合國相關文獻和氣候變遷相 關研究論文,內容包括氣候變遷的科學基本知識、「減緩」與「調適」 全球氣候變遷和衝擊的相關資訊,並兼顧新聞工作的理論和實務,關注全球和在地的氣候變遷相關議題。這份手冊,以簡潔扼要,重點式列出關鍵知識與資訊,希望能對電視記者和相關從業人員在處理氣候 變遷相關新聞時,能有積極而正確的實質幫助。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TVBS新聞部副理兼國際組主任,同時也是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楊樺表示,媒體在氣候變遷教育中,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除了擔任傳遞相關資訊的橋樑之外,媒體報導本身也會成為許多人吸收與引用的內容。他認為,記者和媒體工作者必須體認到,大眾傳播媒體傳遞資訊的正確性,以及環境議題本身的跨領域及全球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葉欣誠所長表示,研究團隊以電視新聞台記者為調查對象,結果顯示我國電視新聞記者的氣候變遷知識程度偏低,多數記者氣候變遷相關科學知識不足,而對於氣候變遷議題之全球與國內情境不瞭解。譬如,約七成記者無法判斷何者是溫室氣體,八成以上無法辨別節能減碳與氣候變遷調適的不同,約一半受測記者認為我國以核能發電的比例最高。約有七成受測者認為「美國有超過八成以上的人相信氣候變遷的存在」,且也約有七成認為「十年海平面將上升達五公尺」。這些基礎知識或對於相關議題的瞭解若不足夠,則有可能反映在新聞報導或節目中,造成觀眾對於相關議題的誤解,而影響到社會整體對於相應政策的討論。經分析後也發現,媒體記者整體的認知與其教育背景、年齡、年資等並無關聯,顯示此為一普遍存在的問題。
葉欣誠也表示,電視新聞記者在氣候變遷的成因和如何減緩及調適上,都具有明顯的迷思概念,也發現媒體組織運作框架對其迷思概念的影響甚大,新聞的消息來源、自身缺乏新聞內容決策權、截稿時間、採訪路線及組織內部的專業分工等皆可能影響迷思概念的發生和提昇氣候變遷素養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