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給雞不如借雞!」新北市華僑高中梁容爾和黃沐庭為了改善非洲肯亞居民的生活,發起「非洲養雞計畫Kuku.Project」,讓原本只供一餐的雞可以變成「蛋雞」,用源源不絕的蛋改善居民生活,更得到金車文教基金會「2016愛讓世界轉動兒少公益行動」的特優獎2萬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梁容爾說,媽媽是公民學校老師,認為公益必須用行動實踐,於是在學校創立「根與芽扶輪少年社」,帶領高中生們勇敢去做不同的公益行動;2年前的「舊鞋救命」讓她看到肯亞的貧富差距,也看到小鄉村的困境,但當地居民還是在物資貧乏的狀況下,送了一隻雞給她們「加菜」、並感謝她們的付出,這份心意也讓她們決定把這隻雞留下來,改變居民的生活。
在當地有許多飼養蛋雞而脫貧的案例,她們本來打算幫這隻「Jack」找一隻母雞來生蛋,但沒想到Jack不幸被鄰居的貓吃掉,她們就把原本的錢改買5隻小雞送給一戶居民,希望雞長大後可以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這個「養雞計畫」成功繁殖之後,漸漸擴大到好幾戶人家,提供給居民一家人的經濟來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2月,她們帶著募款到肯亞勘查後,發現當地部落族群財產共享的觀念,雞很容易被鄰居吃掉,梁容爾說,真的推行養雞之後才發現,居民們最需要的是「擋住野獸跟小偷的圍籬」。為了避免這個情況,她們改用「借雞」的方式,一次借出1隻公雞、4隻母雞,由一個村落共同分擔養育的責任,同時也平分得到的收入,等經濟穩定了,再把雞給下一個村落。
梁容爾表示,募款買雞、借雞其實沒那麼困難,最困難的是改變居民「觀念」與「選擇」,習慣貧窮、習慣伸手要東西的貧戶面對可以「馬上給一家人溫飽的雞」跟「付出飼料錢餵養之後才有蛋的雞」,多半會選擇「直接吃掉雞」;但透過成功的案例,居民也慢慢了解「想收穫就要付出」的道理,並開始相信「努力有回報」,這才是計畫能持續下去的原因。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養雞計畫之外,她們今年也把「愛女孩計畫」帶到肯亞,教導當地居民縫製布衛生棉,避免月經期間的暴露感染。梁容爾說,未來也規劃聯絡同樣有雞隻捐助計畫的比爾蓋茲基金會,期望共同合作、將這項計畫擴大,讓以後去肯亞,都可以吃到「烤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