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聲望越好薪資越高?英國學者:看看百萬年薪遛狗者

▲倫敦遛狗專家年收入約為新台幣123萬元,高於全英國平均工資。(圖/路透社)

記者楊絡懸/綜合外電報導

過去許多人認為,工作量較大、或是社會聲望較好的職缺,往往可以得到比較高的薪水,但現在這項「規則」逐漸模糊。倫敦大學城市商學與社會學教授弗萊明(Peter Fleming)日前在《衛報》(The Guardian)投書,指出薪資高低準則已經無法參考以前的定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弗萊明文內以倫敦遛狗專家為例,指遛狗者的年收入為3萬2356元英鎊(約新台幣123萬元),高於全英國平均工資2萬2044元英鎊(約新台幣83萬元)。這些遛狗者的薪水不但較高,且工作時數也比一般上班族少了一半,可見「工作與薪酬之間的關係,正有著一個新的原則。」

以前的勞工薪資是根據工作時數、專業技能、甚至是社會上的聲望來「決定數字」,現在卻起了變化,如百萬年薪的遛狗者竟遠比國家醫院(NHS)的護士(年薪英鎊2萬1千元起、約新台幣80萬元)。弗萊明指出,在1980年代,西方國家的平均薪資停滯不前,但物價卻逐漸上漲,「如果有人要求你隨時隨地工作,拉長工作時間,但這20年來都沒有加薪,你還會高興地點頭說『當然』?」

面對這種要求,大家可能都還會「點頭答應」,這是美國最近觀察到的勞工行為。

▲面對拉長工作時間,卻多年不加薪,大家都可能還會「點頭答應」這種要求。(示意圖/達志影像,下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方面,弗萊明表示,企業的高階主管或政府的資深公務員往往拿到不符比例原則的高薪。這些人不用提高生產水平、反映更多的勞力、與公司的業績沒有太大的關聯,他們擁有的也不是社會上較為稀少罕見的能力,得用高薪聘請的人才;有趣的是,歷經如2008年經濟危機或債務狀況,他們的薪資仍在幾年內翻漲了幾倍,讓其他員工不得不認為,薪資和工作本身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反而跟特權和權力有關。

相對的,比起失業,常看到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特別是服務業,壓力大、工作有難度,薪水卻相當低廉。弗萊明表示,出現這種「黯淡」的就業形勢是一種新型態的工作倫理,一個人的價值不再定義成「對社會作出多少積極的貢獻」,而是自身是否願意毫無保留、全心投入「有薪的工作」。

弗萊明說,這樣的訊息很清楚:你只能感謝自己有工作,欣然接受所有工作上的事情。因此,現在的企業將雇用成本從整體勞力條件移交至個人勞力上,工作的壓力和責任已經無法再從個人薪資反映出來;許多人是為了支付生活費而工作,而不是利用工作而期待收入,因此有了「為工作犧牲」的現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薪資已經不是取決於勞工有多努力、表現多好,或這份工作的聲望有多強大,而是處決於職場階層位置,與該階級所擁有的財富來決定。

弗萊明表示,在職場階層頂端可看到這些高階主管或資深公務員多半來自菁英學校或富裕家庭,這些人不太需要真的工作,還能掌控英國、美國、南半球大部分的財富;第二層是薪水高、為富人服務的勞工所組成;第三層就是99%勞工組成,許多人都處在這個位置上,而這個階層還發展出「好工作」或「壞工作」,其中,「壞工作」多半是辛苦的服務業承擔,事情多、薪資少,即使如此,服務業相比之下沒有長期失業來得糟糕。

最後,弗萊明說,對社會貢獻的工作往往沒有較高的薪水,反之亦然。如果繼續去思考,世界上有些工作明明毫無意義,卻可以得到高薪,那麼遛狗者的工作其實也沒那麼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