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市居住正義力拚質量 林洲民:我們做得到!

▲為了全力落實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的公共住宅政策,林洲民接下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一職後,立即對外界表明推動公宅「一天都不能等!」,一旦開始執行,未來台北將會完全不一樣。(圖/記者徐文彬攝,以下同)

記者洪菱鞠/專訪

為落實居住正義,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力推公共住宅政策,目標4年2萬戶、8年5萬戶,從他2014年12月上任至今,2年半過去了,都市發展局盤點目前推動進度,已出租公共住宅共11處合計1,116戶,已編列預算興建、推動中及規劃中基地之公宅戶數預估可達約1萬8千戶。一開始就被外界關注且質疑是否真能實現的政策,如今,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林洲民敢大聲說:「我們做得到!」

想在大台北都會區居住,實在是大不易,在高房價、低所得的環境下,現在年輕人或弱勢族群根本買不起房;都會區之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單親家庭、低收入戶等弱勢住戶則因大眾刻板印象,受租屋市場排擠與歧視,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即使北市府提供租金補貼,仍無法完全協助弱勢者解決居住問題,要保障市民基本居住權利,柯文哲選前拋出推動公共住宅願景,現在是北市府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僅管在推動公宅、爭取民眾共識過程中並非完全順利,甚至作業時間比想像中還要長,林洲民仍持審慎樂觀態度進行,而政策訂定的目標當然要做到,卻不是一昧的拚數字,更重要的是做好公宅品質。

對照其他國家公宅占住宅總量比例,全球占比最高的是荷蘭達35%,若拿鄰近國家來講,日本及韓國也有6.1%以上,台灣卻只有0.08%,相較之下明顯不足。林洲民提到,柯文哲的目標是4年2萬戶、8年5萬戶,其中,5萬戶是指台北市住宅擁有率的5%,意即100萬戶的5%,這是做為一個城市最基本的住宅標準,然而台北現在僅0.68%,只有標準的9分之1。

具有建築專業背景的林洲民,雖認同柯文哲對居住正義的理念,但是否能真正在台北市完全體現,他也曾有過疑問,甚至不禁反問自己「做得到嗎?」2014年12月25日,他正式加入柯市府團隊擔任都市發展局局長,為加快達成5%公宅目標,他當時很清楚明白地對外講「一天都不能等」,如今帶著自信代表市府團隊說「我們做得到!」因為推動公宅計畫確實有進展,分別朝著完工、施工中、規劃中等三階段進行中。

至於公宅計畫進度如何,根據都市發展局提供的資料顯示,現已出租公共住宅共11處合計1,116戶,以興隆1區、大龍峒為例,在公告招租後,提出申請入住者超過招租戶數12、13倍以上,反應了公宅的搶手熱度。其餘已編列預算興建及推動中公共住宅目前初估可提供14,464戶,而像是興隆2區、健康及東明將陸續於106及107年完工,明倫、奇岩及青年2期已完成統包工程決標,另尚有規劃中基地共計10處,預計可提供2437戶公共住宅,以上預估戶數合計至少可達1萬8千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洲民提到,柯文哲的5萬戶公宅是新建,總統蔡英文的公共住宅政策則是包含12萬戶新建、8萬戶包租代管,進一步換算的話,柯文哲的新建公宅高於蔡英文提出的41.6%。

都市發展局持續透過直接興建、包租代管、公辦都更、聯合開發分回等多元方式,積極增加公共住宅存量,而目標看似就快接近2萬戶了,林洲民發現,近期在盤點公宅戶數時,數字卻有減少。原因來自於部分民意代表、居民、地方意見領袖的抗議與不支持,多數仍抱持質疑態度,另外也有居民認為會影響房價、住戶素質不佳、國宅品質,或是希望減量。

面對種種的反對聲浪,林洲民很直接的坦言「不好做,很辛苦」,因此都市發展局自105年2月起,至今已辦理35場次公聽會及說明會,協調、溝通、解答,希望能取得共識。此外,有人質問「空餘屋那麼多,為什麼要蓋新房子?」他解釋,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迷思,空餘屋很難被釋放出來,主要是因為稅的關係,讓很多擁有者不願意拿出來租屋,新建公宅是有絕對需要的。

林洲民表示,雖然數字在變動,但他罕見看到柯文哲用另一種觀點陳述,「事情一定要做好,但數字不是最終目標」,因為公共住宅要做的質量,不是拚數量。好的公共住宅,所要打造的是真正符合社區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除了一般居住,還涵蓋育社區活動中心、育嬰托兒、長照設施等各項軟硬體服務,基本上,它不只會帶動經濟,還融入很重要的社會福利概念。

此外,公共住宅的另一特色是結合台北市智慧城市的規劃,以公宅作為智慧社區示範場域,除基本配置「智慧三表」水表、電表、瓦斯表,還將建置智慧電網、U-car以及U-moto等系統,要徹底翻轉市民對於傳統公宅或國宅的既定印象。林洲民認為,居民會有抗拒,是因為覺得這種地方是品質不好,但絕對不是,相信在幾年後,大家就會看到改變,「當整個台北的49處公宅串聯成一個網絡時,將會完全改變這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