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盧映慈/綜合報導
國教院4日公布12年國教社會課綱草案,一直備受爭議的「歷史」又引起軒然大波,中國史從1.5冊減為1冊、世界史從2冊減為1冊,台灣史則從0.5冊增為一冊;編排方式也從原先的「集中單一國家的主題式編年史」,改成「與周遭國家的脈絡互動」,中國史歸到東亞史就被批評是「去中國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份新課綱草案將社會三科的必修時數降為18學分、專業選修調到24學分,等於在必修課程裡,一科只分到6學分,如果一學期安排2學分,只要高二上就能把必修全部上完,按照分在三個主題的歷史課綱來說,等於一個主題1冊;但爭議性大的是,原先獨佔1.5冊的中國史變成「東亞史的脈絡」,不再著重單一國家,而是探討與周邊東亞國家,甚至與西方國家的溝通聯絡、物產交流,也被認為是「用世界來包裝去中國化」。
不少人批評,這份綱要根本「數典忘祖」,把中國史的脈絡放在東亞史下,難道「學生就會有國際觀嗎?」甚至有國立大學教授直批,「把自己的根丟掉了,難怪台灣人民找不到該做的事情,精力都放在鬥爭」;也有人認為,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史脈絡下,但還是以中國角度來看,到底「台灣人有什麼自信、用什麼史觀來詮釋其他國家啊?」也被質疑是不是想抱「日本人的大腿」。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另外一派則反駁,要說祖先,台灣的南島語系傳統文化就不是祖先?「就是因為一直用漢人的角度來看,才會只吵政治意識形態」,況且東亞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與其只關注中國、讓東亞在世界史底下只佔小版面,不如重新用宏觀的方式看待;另外,世界史以往都用歐洲觀點來書寫,這次增加了「伊斯蘭教」、「伊斯蘭世界」難道就是「違反工業世界發展歷程」?緊緊抓著「舊時代」才會被淘汰。
另外,也有歷史學者表示,過去的中國史著重在政治史,強調國家內政、朝代更替,台灣史又顯得瑣碎,世界史則太片面,對於「國際互動」著墨非常少,「如果只教細節,無論是中國5千年、還是世界史的8千年都上不完」;就像舊課綱一定要提到的政治經濟,許多高中生根本就不懂「銀銅雙本位」是什麼,與其讓他們在瑣碎知識中「背多分」,不如直接從大方向著手,未來想要深究的再去進修。
這份草案到11月10日都會放在網路論壇聽取各方意見,9月3日開始在各縣市舉辦公聽會,國教院表示,這次課綱重大變革是國、高中分流,高中歷史以專題呈現,國中則延續編年史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到高中時能運用所學知識培養思辨、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真正達到「學歷史的目標」;另外,課綱不是教材綱要,草案不再規定細節,部分內容、條目採取更開放或疑問句的方式書寫,鼓勵思辨與探究,也避免爭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