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來自西北大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近日在對新疆海子沿遺址進行發掘時,發現距今3000年的青銅時代晚期人類居住遺跡,其中的石砌房址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可能是部落貴族居住的地方,引起考古人員關注。
海子沿遺址位於新疆巴里坤縣海子沿村,距離巴里坤湖僅1公里,遺址地表覆蓋牧草,地表散落夾粗砂紅陶片,局部暴露出石牆和紅燒土塊。考古人員於今年6月初啟動了對遺址的全面發掘。
隨著發掘的進行,大型石砌房址的神秘面紗被一步步揭開。目前,房址的牆體已基本暴露,其東西長30米,南北寬25米,四周用大塊礫石圍砌,形成堅固的護坡;房址內部由雙列多層河卵石砌成的石牆分割出相互連通的多個房間;房間內有石塊圍砌的灶,儲藏青稞的雙耳紅陶罐,石鋤、礫石、石臼、石磨盤、石磨棒等工具和大量牛、馬、羊的骨骼殘塊。
據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馬健介紹,從目前的堆積來看,該大型房址曾被長期使用,並經過多次修築,其與巴里坤縣以往發掘的蘭州灣子遺址、石人子溝遺址的房址在建築結構、遺跡類型、出土遺物等方面都比較接近,屬於青銅時代晚期兼營農業與畜牧業的古代人群居住遺跡。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上遺址的房址相比,海子沿遺址的房址規模更大,結構更複雜,尤其是砌築房址護坡的礫石體量大,大多重量在5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達到1噸重。馬健認為,這些巨大的石塊在遺址周圍是沒有的,它們很可能是在遺址西南2.3公里處的尖山子開採後搬運過來的,修築如此宏大的石築房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這在當時不會是普通家庭的居所,可能是部落貴族居住的地方。
此外,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碳化青稞種子、石鋤、石磨盤等糧食作物和加工工具表明,當地居民從事一定比例的農業。但是,遺址周圍目前還沒有發現古代專門用於種植農作物的田地,可能當時的青稞種植比較粗放。
據考古隊介紹,海子沿遺址是新疆天山東部目前已知的海拔最低、距離巴里坤湖最近的大規模房址之一,該遺址的進一步研究對於完善東天山地區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和年代譜系,復原該地區青銅時代社會狀況與聚落形態,探討該地區農業人群與牧業人群生產技術、物資傳播與交流、人群遷徙等學術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新聞來源:新華社港台部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