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鏡週刊
今年夏天,台灣、德國相繼通過同性婚姻法案,歷來對於多元成家的質疑與批判,再度浮上檯面。早在1997年,陳子良跟同性伴侶在美國成婚,他甚至借腹代孕,2012年正式登記結婚,如今兒子已是14歲的青春期少年。
礙於傳統價值觀的羈絆,陳子良一度自我否定。成長過程中,他經歷家暴和歧視,最後在美國邂逅了配偶,走出陰影。夫夫倆日常必經的柴米油鹽、衝突煩擾跟異性戀殊途同歸。陳子良以他的故事證明了人的普世價值,無關乎性別,而在於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4月底,我們來到美國賓州的新城(New Town)。美式餐廳的鄉村民謠震天價響,陳子良用英文問14歲的兒子陳愷樂(Kalani Chen-hayes):「你是樂觀還悲觀的人?」兒子用中文答:「悲觀。」父親問:「為什麼?」太哲學了,兒子乾脆說英文:「與其把事情想太美好,到最後無法實現,不如先抱持悲觀,萬一事情走向崩壞,也不會太失望。」陳愷樂把頭靠在父親肩上,語到激昂又扳直身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向小姨 借腹代孕
陳子良說:「愷樂跳級過一年,很會旁徵博引,但不喜歡別人說他愛辯解。」陳子良又說最近請了家教,兒子臉色一垮,他連忙致歉。事後方知,青春期小孩自尊心強,怕外人誤解自己程度差。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994年,陳子良在芝加哥邂逅美國白人思鐸(Stuart Chen-hayes),隔年,2人相偕回台拜見父母,行前,陳子良向家人出櫃。1997年,美國尚無任何一州通過同婚法案,2人舉辦儀式性婚禮。2003年,陳子良向思鐸的妹妹艾莉森(Alison Hayes)借腹代孕,產下台美混血的兒子陳愷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思鐸還沒下班,陳子良帶兒子和我們外出用餐。陳愷樂外表中性,蓄半長髮、膚白、身長。我主動攀談,他回以淺短中文夾雜英文,近來他在學校看了當紅日本動畫《你的名字》,很嚮往日本文化,也提到同儕間流行的人體彩繪圖騰。
53歲的陳子良,在長照中心擔任物理治療師,54歲的思鐸,是紐約市立大學李曼學院(Lehman College)教授,專攻輔導諮商,2人皆擁有博士學位。當初搬來,是為了讓陳愷樂就讀風氣開明的私立中學,該校50幾歲的校長,本身是出櫃男同志,在此絲毫沒有性向霸凌的疑慮,「中西部仍有些保守基督教義派,對同志不友善,我們不想在那種環境被人歧視,才住在美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五那年,陳子良第一次暗戀男生,卻怕同性戀是疾病,不斷自我否定,「小學我被笑娘娘腔,上中學沒人敢笑,因為每次考試我都榜首,被師長捧在掌心。讀台大復健系時,我住真理堂宿舍,信仰和性向相互衝突,好幾個深夜,我難過地躲在禱告室痛哭流涕,問耶穌為何我戒不掉同性情欲?」
大二開始,他跟女孩子交往3年,入伍後,跟同袍擦槍走火,有了覺醒。他在報上看見全台第一位公開出櫃男同志祈家威的報導,主動撥電話求援,「他帶我逛新公園,我被啟蒙了,我第一個出櫃的對象就是我的女友。」24歲的新科同性戀,雀躍之際不免狐疑:「為什麼非要區分哥哥或弟弟?一號或零號?我還發覺圈內人生觀好黑暗,那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出國讀研究所。」
1990年,他漂泊紐約,2年後取得綠卡,結識一名美國白人,交往才發現對方脾氣暴躁、動輒情緒勒索、積欠一堆卡債要他還,「有天受不了,我攤牌,他晚上喝醉回來,把我掐到快斷氣,隔天我馬上搬走。」94年冬,陳子良透過報紙交友,邂逅了思鐸,「一見面,他問我將來想不想要小孩?他很想要,可我心想,同志自顧不暇,哪可能想太遠!」
【鏡相人間】同婚生育拓荒者 陳子良的同婚故事之二 【鏡相人間】多元成家也是家 陳子良的同婚故事之三
更多鏡週刊報導
【鏡相人間】同婚生育拓荒者 陳子良的同婚故事之二